如上所述,可见六经病欲解时对于临床是有指导意义的,但疾病是复杂的,天时人事也常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对于六经病的欲解时也不可掌握得太死,更不要生搬硬套。《伤寒论》对于各经病的欲解时,是在中心时间的以前或以后,又各延伸了一个时辰,使每经病的欲解时前后共达六个小时之久,这就为临床观察留有充分的余地。此外还要考虑到:天有风雨晦明,人有老幼强弱,工作有或昼或夜,疾病也有兼、夹、新、旧,还可能有不同的治疗经过,都能使其病理变化由单纯而复杂,则病解之时,自不能斛然划一。譬如风湿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愈,可是值天阴雨不止,就是发汗也只能使风气去而湿气在,若想不发汗而自解于巳至未上,那是不可能的。又如夜间工作者,其卫气之行显然不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又如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干姜附子汤证,和145条“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的热入血室证,其或作或止之或在昼或在夜,是因为一在气分,一在血分,一是里阳虚而表尚微热,一是阴血热而热入血室,都比单纯的六经病复杂,所以作止只有昼夜之分,而没有六经主时那样明显的界限差别,又如以潮热为例,杂病的潮热,或从寅至申,或从申至寅,就不限于日晡。总而言之,一日之间,人体的阳气,有升有降,有盛有衰,有出有入,邪气也有在气在血,在表在里,在腑在脏,或进或退,甚至有表里兼病虚实错杂者,因而临床症状,作止时间,也必然错综复杂,种种不同。所以除伤寒六经病有不同的欲解时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还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说,而且有“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而“其时有反者”。《伤寒论·辨脉篇》还有“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的记载,都是在各不相同的条件下,反映出时间对疾病的不同影响。可知《伤寒论》所提到的欲解时,只适用于六经提纲那样单纯的、典型的、属于伤寒的六经病,而《伤寒论》中有不少杂病也分属于六经,即使是伤寒六经,也常有兼证,夹证或变证,那么推测病解的时机,一概用六经病欲解时生搬硬套,也就讲不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