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少阳病也分为经腑二证,与太阳、阳明二经病,从理论上一致起来了,这是不是发掘了张仲景的未言之秘呢?不,还不能这样说。补出少阳腑证,这只是对于主张经腑论者是一个有价值的论证,而探讨《伤寒论》的方法,除了按经分经证腑证外,最主要的还是作整体观。下面选录一部分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的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并不成熟,但可以供继续研究经证腑证时作为参考,并以此作为本文的总结。
1.《伤寒论》中为什么没有提到经证和腑证这样的名词?
答:张仲景虽然没有明文提出经证和腑证,但实质是有的。如太阳病提纲,就是经证;阳明病提纲,就是腑证。
2. 这样把经证和腑证分属于不同的每个经,妥当吗?
答:读《伤寒论》应作整体观,所以这样的分法是最合理的。
3. 这样看来,再从三阳病的每一病中分经腑,就没有必要了。
答:也可以这样说。因为任何一经发病,其发展变化,决不限于其本腑,任何脏腑,都可能受到影响,只是病理上有的是由于经络,有的是由于气化,在程度上有的可能轻些,有的可能重些罢了。譬如太阳病的小青龙汤证就有五个或然症,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有七个或然症,不同的“或然”,就是波及不同的脏腑。膀胱蓄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证,就是阳明里热所致,少阴移热于膀胱,是来自少阴热化证,都不是太阳之邪由经入腑。
4. 那么把三阳每一经都分成经证和腑证,应如何评价?
答:这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把内容复杂的太阳病、阳明病用经、腑二证归纳成纲,便于记忆,但因此也带来一些问题。
5. 有哪些问题?
答:譬如,太阳经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经络病,也有气化病。阳明经证,热渴自汗脉洪大,是气化之为病而没有经络病。而少阳病却连经腑都不分了。没有统一的规律,就表示理论的不完整。又如太阳经证可以演变为太阳腑证,阳明经证是否也能由经入腑呢?阳明腑证包括了胃(如心下硬满)和大肠,而太阳腑证就没有涉及到小肠的症状。何况所谓太阳蓄水证,早已有人(如张隐庵、柯韵伯等)指出是三焦气化失职,脾不转输,水不能下输膀胱所致。这些也都是按经分经证腑证所带来的问题。
6. 这是不是说,读《伤寒论》应当提倡整体观,不必要在三阳病的每一经中划分经证和腑证呢?
答:废除三阳经证腑证这些名词,恢复《伤寒论》的本来面目,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是在目前普遍承认按三阳病分经腑,积重难返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着想,就是如何将三阳各经证、腑证的不统一之处统一起来,将其不足之处补上。尤其是补出少阳腑证,更有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