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HTM)是腐物寄生菌,为机会致病菌,毒力弱,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土壤、灰尘等,它主要引起肺部病变,但也可能引起全身其他部位感染,如淋巴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骼系统感染等。
HTM感染多发于发达国家,少见于发展中国家,故有人认为HTM与结核病呈相反的关系。目前,我国抗酸杆菌培养菌中HTM的检出率约4.3%。
【病因和病理】 软组织HTM感染者多数有外伤史,或微小损伤,或有肌肉、皮下注射史。临床软组织HTM感染者往往是两种以上HTM或同一菌种不同菌株的混合感染。HTM病的病理所见与结核病很难鉴别,即表现为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干酪样坏死为主的渗出性反应;以类上皮细胞、郎汉斯巨细胞性肉芽肿形成为主的增殖性反应;和以浸润细胞消退伴肉芽细胞萎缩、胶原纤维增生为主的硬化性反应。皮肤软组织HTM感染则病变组织呈灰白、粟粒结节,位于真皮、皮下、脂肪组织,部分位于肌肉。同一病例可出现上述三种不同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HTM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受累组织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如HTM肺病可有咳嗽、咯血,骨与关节HTM感染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等。皮肤及软组织HTM感染可发生在局部创伤后2~3周。HTM感染具有与结核病临床表现相似的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等,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软组织HTM感染时多为局部红、肿、硬结,逐步形成脓肿,穿破后经久不愈,或时愈时破,或经抗生素治疗和切开引流后愈合,但不久又破溃而成慢性炎症、窦道等,有报告病程长达2~3年不愈,而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诊断】
1.接触史 不是接触HTM患者,而是从环境中获得HTM。
2.易患性 由于HTM为机会致病菌,故患者常存在易感情况,如免疫损害、恶性肿瘤,尤其是艾滋病。
3.菌型鉴定 快速、正确的菌型鉴定是诊断HTM感染的关键。将其渗出物、脓汁、血液、关节积液、骨髓和病变组织等作标本,接种于罗氏培养基和对硝基苯甲酸培养基或噻吩-2-羧酸肼培养基做初步检查,然后进一步做菌型鉴定。菌型鉴定的方法仍以培养为基础,如核苷酸探针杂交、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以PCR为基础的自动DHA序列分析等在分枝杆菌菌型鉴定上已表现出极大优势,但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和某些培养方法时间长、条件高,故尚未能推广、普及。
【治疗】 对软组织HTM感染的治疗原则是确定是否需要抗HTM治疗。
1.抗HTM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方案,对HTM的化疗仍用抗结核药物,但多数HTM已有获得性耐药,故效果差。近年来有一些新的抗结核药,如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布汀,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新大环内酯类的甲红霉素、罗红霉素,还有亚胺硫霉素(泰能)、头孢西丁等。在抗HTM治疗时,为延迟耐药,提高疗效,多数主张联合应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有人主张用4~6种药联合化疗,且用药时间要长,在抗酸杆菌转阴后继续治疗18~24个月。但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局部处理 对软组织HTM感染,强调局部彻底切开引流,切除坏死组织、肿块、肿大的淋巴结。
3.免疫治疗 HTM感染者尤其合并艾滋病者对抗HTM治疗不敏感,除联合用药外,尚需加强免疫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