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氟碳化合物

全氟碳化合物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氟碳化合物是由氟原子和碳原子组成的液态惰性化合物,经表面活化剂乳化后具有溶解氧的性质并有通过弥散而向组织供氧的能力。氟碳化合物虽然不溶于水,但经表面活化剂乳化后可进行静脉输注。第2代PFC产品是美国Alliance制药公司研制的OxygentTM,成分为氟碳辛基溴化物,以蛋黄卵磷脂作为表面活性剂。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心脏外科和普通外科失血患者,输注后可增加脑、心、肾、肝和肌肉组织氧含量,保护心肌功能。

全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arbon,PFC)是由氟原子和碳原子组成的液态惰性化合物,经表面活化剂乳化后具有溶解氧的性质并有通过弥散而向组织供氧的能力。典型的PFC在21.33 k Pa(160 mm Hg)氧分压和37℃条件下,可溶解40%~50%容积的氧,其氧含量与氧分压成正比。氟碳化合物虽然不溶于水,但经表面活化剂乳化后可进行静脉输注。

PFC在心肺分流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减少用于体外循环预充的血液用量。同时,利用PFC能够大量溶解气体(包括氧气和氮气)的特点,溶解体外循环过程中引入的小气泡,防止形成空气栓塞。实施心肺分流术的患者,术后多发生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PFC可以保护大脑,减少严重神经功能受损的发生率。

第1代PFC产品是日本大阪绿十字公司生产的Flousol-DA 20TM(F-DA),成分为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以Pluronic F-68作为表面活化剂。乳化后的PFC颗粒大,溶液中含量低,仅占溶液重量的20%,因此携氧能力低。F-DA已于1989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临时的载氧体,用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灌流。F-DA也曾用于急需输血、但因宗教原因不允许输血的少数患者。使用F-DA存在的问题是乳剂不稳定,需要冷冻保存,融化后只能保存8h。特别是输注F-DA时,患者必须在高压氧舱内或带上氧罩,才能发挥F-DA在体内的携氧、输氧作用。F-DA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受者血浆补体系统被激活,此外还有F-DA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毒性等。

第2代PFC产品是美国Alliance制药公司研制的OxygentTM,成分为氟碳辛基溴化物,以蛋黄卵磷脂作为表面活性剂。乳化后的PFC颗粒小,增加了溶液中的浓度,可达60%~100%,具有更高的携氧能力。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健康受试者未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有流感样症状出现,有时兼有迟发性(4~6h)的发热反应。在输入后3d,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到15%~20%,但对骨髓生成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均无影响,7d后血小板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心脏外科和普通外科失血患者,输注后可增加脑、心、肾、肝和肌肉组织氧含量,保护心肌功能。在心脏搭桥手术过程中,采用与患者自身血液混合输注法,受者最大失血量达1 500 ml,未发现有需要再输血指征。目前正在欧洲和美国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观察是否能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输注OxygentTM引起的副反应与其微粒大小密切相关。血液中的PFC微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伴随早期前列腺素、过氧化物的释放,以及某些引起延迟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流感样综合征的产生。目前的PFC产品不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周学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