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患者的气管内。气管内插管术是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也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①麻醉期间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②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③构成紧闭的呼吸回路,便于吸入全身麻醉药的应用。
【适应证】
1.维持呼吸道通畅 全身麻醉期间因为手术体位或手术部位等因素难以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者(如颅内、颌面部及开胸手术、俯卧或坐位等特殊体位的全身麻醉下实施的手术、极度肥胖、颈部肿瘤压迫气管等情况),或麻醉期间使用肌松药者,必须行气管内插管。
2.紧急救治中的气道管理 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呼吸支持治疗,或对各种因素导致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如心跳呼吸骤停、药物中毒以及新生儿严重窒息时等),都必须行气管内插管。
3.特殊诊疗 如气管内支架置放、肺灌洗、食管异物取出术等诊疗操作期间。
【分类与操作方法】 根据导管置入途径可分为经口腔、鼻腔或气管造口三种情况;根据对声门的显露情况又可分为明视插管法或盲探插管法。
1.明视插管法 指借助喉镜在直视下暴露声门,将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的操作过程,是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气管插管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患者头后仰,双手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以使口张开,或以右手拇指推移下颏以使口腔张开。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操作者不宜用手指直接在牙列之间扳动,以防手指遭受意外伤害。
(2)左手持喉镜由上、下牙列之间放入口腔,顺舌背沿中线将喉镜片缓慢滑向深处,同时将喉镜柄向前上方提起(切勿以上牙列门齿为支点橇动),可见到腭垂(悬雍垂)、咽后壁,直到看见会厌。
(3)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通常采用弯镜片插管时应将镜片前端置于会厌与舌根交界处(会厌谷),用力向前上方提起,即可使舌骨会厌韧带紧张,会厌翘起紧贴喉镜片,使声门显露。若采用直镜片插管时应将镜片前端放于会厌下方并将其直接挑起,以使声门显露。
(4)以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如持笔式持住导管的中、上段,由口右角进入口腔,在操作者的目视下利用导管的斜面接近声门,准确轻巧地将导管前端插入声门。借助管芯插管时,此时应由助手协助将管芯拔除,然后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导管插入气管内的深度成人为4~5cm,导管前端至中切牙的距离为18~22cm。
(5)插管完成后,要对导管是否已进入气管内进行确认后再行导管固定。临床上有许多种确认方法,如:①按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②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闻及清晰的肺泡呼吸音;③采用透明塑料导管时,吸气时因气体低于体温而使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④患者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⑤接CO2变色管出现颜色改变或接呼气末CO2分压(ETCO2)监测探头有波形或数值显示。
2.盲探插管法 指操作者在不能直视的情况下,通过患者呼吸气流的方向与强弱变化探测声门所在,并由此置入气管导管的过程。主要适用于存在张口或仰头受限、声门显露困难等的患者。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目前可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喉镜等医疗器械的引导下实施气管插管,单纯手工操作的盲探插管方法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
(1)插管时必须保留自主呼吸,以便根据呼出气流的强弱来判断导管前进的方向。
(2)操作前以1%丁卡因做鼻腔内表面麻醉,并滴入3%麻黄碱使鼻腔黏膜的血管收缩,以扩大鼻腔容积,并可减少黏膜出血机会。
(3)选用合适管径的气管导管和置入导管的鼻腔,右手持管经鼻腔底部插入导管。通过鼻后孔时可遇阻力,应轻柔操作,缓慢通过。若阻力过大,常提示导管较粗,应及时更换。切勿强行或使用暴力通过而造成损伤或出血,影响操作。
(4)导管通过鼻后孔后,继续插管过程中边前进边侧耳听或利用面颊感觉呼出气流的强弱,同时左手调整患者头部位置,以寻找呼出气流最强的位置(有条件时,可在导管上连接ETCO2监测探头并通过其波形辨别)。
(5)在呼气(声门张开)时将导管迅速推进,如进入声门则感到推进阻力减小,管内呼出气流亦极其明显,有时患者有咳嗽反射,接上麻醉机可见呼吸囊随患者呼吸而张缩,表明导管插入气管内。若导管推进后呼出气流或ETCO2监测波形消失,为插入食管的表现,应将导管退至鼻咽部,将头部稍仰使导管尖端向上翘起,以便对准声门利于插入。
【并发症】 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可见于插管期间、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后。
1.插管期间的常见并发症
(1)损伤:气管插管过程中若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引起严重损伤,如牙齿脱落,口、鼻腔、咽喉部黏膜持续出血,喉水肿。偶尔可发生因食管或气管破裂而导致纵隔或皮下气肿和气胸等,也有出现下颌关节脱位的可能。对伴有颈椎骨折和脱位的患者,插管过程中若过度屈伸头位可能引起脊髓或脊柱损伤。
(2)插管后呛咳:浅麻醉下行气管内插管可引起剧烈呛咳、憋气、喉头及支气管痉挛,心率增快及血压剧烈波动而导致心肌缺血。
(3)插管应激反应:在喉镜和插管操作过程中,严重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重视插管应激反应的预防,如插管前进行喉头和气管内表面麻醉,适当加深麻醉,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或短效降压药等。
(4)喉痉挛:因疼痛刺激、麻醉过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因素可能诱发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5)导管误入食管:较为常见,若不能及时判断可能导致患者缺氧而危及生命。
(6)误吸:容易诱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因素较多,如部分呼吸道阻塞、术前饱胃、胃肠道梗阻等。
(7)气管导管内径过小:可使呼吸阻力增加;导管内径过大,或质地过硬都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甚至引起急性喉头水肿,或慢性肉芽肿;导管过软容易变形,或因压迫、扭折而引起呼吸道梗阻。
2.气管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1)导管脱落:术中因导管固定不妥或患者体位变动而出现松动或脱出,可能引起患者严重缺氧、窒息死亡。
(2)导管堵塞:因体位变动使导管打折,或分泌物结痂、肿瘤碎块脱落、血块凝结等因素使气管导管不通畅或堵塞。
(3)导管移位:当头位改变过屈、或固定胶带松动时,可能使导管位置变动而使其误入一侧支气管内,引起通气不足、缺氧或术后肺不张。因此,插管后及改变体位时应仔细检查导管插入深度,并常规听诊两肺的呼吸音。
3.拔管的并发症
(1)喉水肿、声门下水肿:主要因导管过粗或插管动作粗暴,或术中头颈部不断移动造成的摩擦所致。成人多表现为声音嘶哑、喉痛,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小儿因声门裂隙细小,容易发生呼吸困难,而且出现较早。
(2)声带麻痹:接受过气管插管的患者,少数在术后可出现单侧声带麻痹,表现为声音嘶哑。严重者可出现双侧性麻痹,伴有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声带麻痹的产生原因尚不明确,一般为暂时性麻痹。
(3)咽喉痛:最常见,尤其多见于头颈部手术后患者。有些患者症状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咽喉疼痛,但多数患者无需特殊处理,恢复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