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醉期间的监测

麻醉期间的监测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呼吸功能是麻醉期间最容易和最先受到影响的重要功能之一。麻醉期间引起循环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外科疾病和并存疾病的病理改变,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手术对循环的影响等。麻醉期间还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

外科疾病或并存疾病的影响,麻醉方法和药物的作用,手术创伤及失血,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麻醉期间应主动采取措施调整并防范生理功能的剧烈变化,这些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密切观察,以及借助多种现代化仪器设备对各种生理功能变化实施监测或记录,力求及早发现和及时纠正。

(一)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是麻醉期间最容易和最先受到影响的重要功能之一。全身麻醉可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甚至呼吸肌麻痹,椎管内阻滞麻醉对呼吸肌的影响也可引起严重的呼吸抑制,麻醉辅助用药、手术体位及并存的呼吸疾病,都是麻醉期间影响呼吸功能的重要因素。

1.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液pH是判断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的三项重要指标。

2.自主呼吸状况 保持自主呼吸的患者,应观察患者呼吸运动的类型(胸式或腹式呼吸)、幅度、频率和节律。

3.皮肤与黏膜色泽观察口唇黏膜、皮肤及手术野出血的颜色,以判断是否有呼吸道梗阻、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有条件时应常规使用Sp O2监测。缺氧时,因血红蛋白未能充分氧合,皮肤和黏膜有发绀表现。但在缺氧早期或严重贫血时(Hb<50g/L),难以观察到发绀现象。二氧化碳蓄积的早期,表现为呼吸深而快,血压升高,脉搏增快,面部潮红。严重二氧化碳蓄积时常伴有缺氧,患者的神志消失,呼吸不规律,脉搏慢而弱,同时有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最后发生呼吸、循环骤停。

4.呼吸机参数 全麻患者应监测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有条件者可监测ETCO2,以保证患者的通气功能正常。

(二)循环功能监测

循环系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术后的恢复。麻醉期间引起循环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外科疾病和并存疾病的病理改变,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手术对循环的影响等。应针对原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免循环系统剧烈波动。

1.生命体征记录 麻醉期间每隔5~10min测定和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等参数,并记录手术重要步骤及用药等。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血压降低,常伴有心动过缓。

2.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 麻醉过程中出现血压降低、脉压小、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症状,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当发生循环障碍时,应对血容量、心脏代偿功能和外周血管的舒缩状态做出正确判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麻醉期间维持有效血容量是非常重要的,血压降低往往与绝对或相对的血容量不足有关,应根据术前心、肾功能、脱水情况、术中失血及体液丢失量进行补充。

3.血流动力学监测 建立必要的有创监测措施有助于临床判断。危重患者或复杂手术应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指导术中输液。

(三)麻醉深度

麻醉的深浅程度对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麻醉太浅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麻醉过深既可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又可使外周血管舒张,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相对血容量不足,结果使血压降低。因此,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调节麻醉深度,对于维持循环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支持循环功能。

麻醉期间还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非全麻患者应注意神志和表情的变化,严重低血压和缺氧可使患者的表情淡漠和神志突然丧失。局麻药毒性反应时,可出现精神兴奋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四)体温监测

体温过高可使代谢增快,氧耗量增加,严重者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热惊厥。体温降低时,患者对麻醉的耐受能力也降低,容易发生麻醉过深而引起循环抑制,麻醉后苏醒时间也延长。长时间手术、大量输血输液以及胸腔或腹腔冲洗等因素,可能使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尤其是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保持体温的能力很差,其体温容易受麻醉及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术中应监测中心体温,以监测食管或直肠温度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