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测治疗(ICU)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哥本哈根,当时脊髓灰质炎流行,多数患者呼吸麻痹,于是将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并应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支持治疗,使患者的病死率由原来的87%降至40%。1958年美国在Baltimore city hospital建立了历史上第1个属麻醉科管理的具有现代规模的ICU。1970年,美国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
我国的ICU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天津、北京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单位开始了ICU的人员培训和硬件设施的准备工作,部分大型医院开始建立了一定规模的ICU。开展了ICU的基础工作,如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功能的支持性治疗、机械通气的普遍应用、持续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营养支持治疗等,为ICU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ICU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事ICU的医护队伍不断增加并专业化,监测和治疗设备更加先进,从基础和临床方面探讨了危重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2005年中华医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ICU的收治范围包括:①急性可逆性疾病。ICU对这类患者的疗效肯定,可显著降低其病死率。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及器官移植术后、各种类型的休克、呼吸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呼吸心跳骤停复苏后等。②高危患者。ICU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重症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心肌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神经根炎等。③慢性病急性发作。ICU可控制症状,渡过危险期,如慢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等。
ICU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综合ICU和专科ICU,根据不同类型的医院建立相应的ICU。本章重点探讨外科重症患者在ICU中的监测和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