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栓塞术

血管栓塞术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吸收性明胶海绵可机械堵塞血管并造成继发血栓形成。无水乙醇属长期栓塞剂,用于恶性肿瘤栓塞、动静脉畸形、血管曲张硬化治疗。另外,首选不易反流的栓塞剂。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栓塞物误入非靶血管,造成异位栓塞,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坏死。栓塞后器官缺血,抵抗力下降,或栓塞物被污染等可能发生感染。

血管栓塞术(transvascular embolization),是指将栓塞材料有控制地注入病变器官的供血血管或病变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供血中断,以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血管性病变、治疗肿瘤以及消除病变器官功能的目的。

【栓塞材料】 栓塞剂按物理性状可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类;按血管栓塞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期(48h以内)、中期(48h至1个月)和长期(1个月以上)三类;按栓塞血管的部位分为外周性(远端栓塞剂)和中央性(近端栓塞剂);按能否被机体吸收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性两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栓塞物有以下几种。

1.自体血凝块 是短期栓塞物,具有易得、易经导管注入,无菌和无抗原性等优点,主要缺点是栓塞后24h血管即又再通。

2.吸收性明胶海绵 属蛋白基质海绵,能被组织吸收。吸收性明胶海绵可机械堵塞血管并造成继发血栓形成。吸收性明胶海绵通常于1~3周内吸收,属于中期栓塞剂,用于肿瘤栓塞、止血等治疗。

3.碘化油 主要用于肝癌的栓塞治疗,长时间栓塞20~50μm以上的肿瘤血管,而在正常肝组织内易于清除,有利于发现小肝癌,也可作为化疗药物载体和示踪剂。

4.弹簧圈 用于3~10mm直径较大血管的栓塞。机制是其机械阻塞作用、附带物引起的异物反应与血栓形成。弹簧圈属永久栓塞剂,用于动静脉瘘、动脉瘤等的治疗。

5.无水乙醇 属液态栓塞剂,可造成微小血管内膜损伤、靶血管及其末梢血管广泛血栓形成。无水乙醇属长期栓塞剂,用于恶性肿瘤栓塞、动静脉畸形、血管曲张硬化治疗。

临床应用的栓塞剂还有可脱离球囊、聚乙烯醇颗粒、TH胶、带药微球、放射性微球等。

【适应证】

(1)良、恶性肿瘤的术前栓塞,使肿瘤缺血萎缩,便于手术切除和减少术中出血。对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进行姑息性栓塞治疗,可促使其缺血坏死,减慢发展,起到延长生存时间、减轻痛苦的作用。

(2)外伤性脏器出血(图15-1,图15-2)、溃疡出血、大咯血等。

(3)血管性疾病,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等。

(4)动脉导管未闭。

(5)脾大、脾功能亢进,严重肾萎缩并肾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等。

图15-1 外伤性肾动脉出血肾动脉造影

图15-2 出血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

【栓塞原则】

(1)治疗前必须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避免盲目性治疗。

(2)选择适当栓塞剂,做到肿瘤血管床栓塞、供血小动脉栓塞与动脉主干栓塞相结合,造成病灶最大限度缺血坏死。另外,首选不易反流的栓塞剂。

(3)掌握正确的释放方法,注意观察压力及速度,严格防止反流及误栓,必要时采用带球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

(4)正确估计栓塞的范围及程度。

(5)导管尽可能进入或靠近靶血管,尽量行超选择性插管,充分栓塞病变组织,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并发症】 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可引起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称之为栓塞后综合征(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一般在1周内逐渐减轻、消失。

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栓塞物误入非靶血管,造成异位栓塞,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坏死。栓塞后器官缺血,抵抗力下降,或栓塞物被污染等可能发生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