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种类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胆管空肠吻合术、通过胆囊管取石术、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肝囊肿开窗术、肝脓肿引流术、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门静脉置管术、肝动脉结扎术、肝血管瘤凝固、栓塞术、肝癌局部注射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等。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腹腔镜外科的起源手术,自1987年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外科疾病的首选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基本与开腹手术相同。禁忌证包括可疑的胆囊癌和急性胆囊炎48h以上者。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和助手均站在患者的左侧,监视器在患者右肩外侧,术中调整为头高脚低、右高左低位。采用3孔或4孔法,脐周和剑突下各置10mm套管,右锁骨中线肋下2cm置一5mm套管。显露术野,明确胆囊病变、胆总管走行和Calot三角情况后,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别上钛夹后切断之,电凝切开胆囊两侧被膜,电钩电凝分离胆囊与肝床,将胆囊及结石自剑突下戳孔取出,使用超声刀可减少钛夹的使用,冲洗术野、彻底止血并放置引流管。
主要并发症包括:①胆管损伤,发生率0.19%,多见于慢性炎症粘连较重,特别是Calot三角的粘连和胆囊管变短,以及急性胆囊炎的急性炎症充血期,或存在胆管的先天变异,预防措施有仔细辨认、钝性分离、由有经验的医师手术和果断中转开腹等。②胆漏,发生率0.72%,常见原因包括钛夹松脱、钛夹夹闭不全或胆囊管坏死后胆囊管残端漏,以及胆囊床处迷走胆管漏、肝胆管和胆总管损伤等,仔细处理条索状组织等是重要的预防措施。③术中或术后出血,发生率0.11%,常为胆囊动脉出血、胆囊床渗血或肝中静脉分支出血等,要求术中正确识别胆囊动脉、不过度骨骼化以免钛夹脱落等。④胃肠道损伤,发生率0.04%,常因术中分离粘连、带电操作损伤和放置套管时损伤等所致,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常规留置胃管以保持胃内空虚,术中操作精细、轻柔,带电操作准确等。
(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
主要适用于腹腔镜视野范围内的肝表面的肝囊肿,直径5cm以上者。肝内位置深在或贴近肝门部的囊肿为禁忌证。
患者取仰卧位,右肝及左内叶病变套管安置类似胆囊切除术,左外叶病变则主操作套管改在左锁骨中线上;探查肝脏及囊肿情况,良好显露后选择囊肿的最低及最薄处,先以电刀或超声刀切开一小口,吸引器吸净囊内液体,将囊肿顶部提起切除开窗,尽量切除囊壁,确保引流通畅,彻底止血,留置引流管。
并发症包括:①囊肿复发,多因囊肿部位贴近膈顶,视野和操作空间有限,开窗过小所致。预防的关键在于开窗时尽可能在最低位多切除囊壁。②胆漏,囊肿与小胆管相通而术中未发现,则术后易发生。如囊肿内液体含有胆汁,表明可能与胆管相通,应中转开腹手术根据情况行囊肿切除或肝部分切除。
(三)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
由于肝脏血运丰富、经腹腔镜难以阻断肝门、失去手的触觉反馈难以定位、解剖复杂及专用器械的缺乏等因素,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尚未普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主要用于肿瘤直径应在6cm以内,位于肝Ⅱ、Ⅲ、Ⅳa、Ⅴ、Ⅵ段的肿瘤。而肿瘤与周围器官粘连严重或被包裹,直径在10cm以上,位于第1、2或第3肝门附近,门静脉有癌栓,或有明显的肝功能障碍为禁忌证。手术时应遵循肿瘤不接触、距离肿瘤1cm以上等原则。
术前应行全面的影像学诊断,确定手术方案。患者取截石位,术者站于两腿间。腹腔镜探查肿瘤情况。相应位置安置套管;分离切断肝镰状韧带、肝圆韧带等,行肝左叶切除需分离左冠状韧带和三角韧带;距肿瘤边缘1~2cm电钩灼出肝切除范围;肝边缘缝粗线结扎或用微波针插入凝固,用超声刀分层分离肝实质,显露肝内管道并妥善处理可上钛夹或用超声刀等切断;完全切除含肿瘤的肝部分,放入标本袋内,适当延长切口取出。肝创面处理可涂布封闭胶,用带蒂大网膜贴敷,留置引流。
术中出血是常见并发症,熟悉肝解剖、精细的腹腔镜外科技术和扎实的开腹肝切除基础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小的出血可采取电凝、钛夹、压迫等止血,大的出血应果断中转开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