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带包扎法是包扎的基础,其用途广泛。包扎时要掌握好“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血、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行走方向的顺序,以达到既牢固又不能太紧。先在创口覆盖无菌纱布,然后从伤口低处向上,左右缠绕。包扎伤臂或伤腿时,要尽量设法暴露手指尖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由于绷带用于胸、腹、臀、会阴等部位效果不好,容易滑脱,所以绷带包扎一般用于四肢和头部伤。
绷带有棉布、纱布和弹力绷带以及石膏绷带等多种。绷带的宽度与长度需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异(表17-3)。
【包扎原则】
(1)包扎部位必须清洁干燥。皮肤皱褶处如腋下、乳下、腹股沟等,用棉垫纱布间隔,骨隆突处用棉垫保护。
表17-3 人体各部位应用绷带的宽度
(2)包扎时,使伤员的位置舒适,需抬高肢体时,要给以适当的扶托物。包扎后,应保持于功能位置。
(3)根据包扎部位,选用宽度适宜的绷带,避免用潮湿绷带,以免干后绷带收缩过紧,从而妨碍血运。潮湿绷带还能刺激皮肤生湿疹,适于细菌滋生而延误伤口愈合。
(4)一般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绷带起端在伤口下部,自下而上地包扎,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而发生充血、肿胀。
(5)包扎开始,要先环形两周固定。以后每周压力要均匀,松紧要适当,如果太松容易脱落,过紧则影响血运。
(6)绷带每周应遮盖前周绷带宽度的1/2,以充分固定。绷带的回返及交叉,应当为一直线,互相重叠,不要使皮肤露在外面。
(7)包扎完毕,用胶布固定或撕开带尾打结固定。固定的打结处,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忌固定在伤口上、骨隆突处或易于受压部位。
(8)解除绷带时,先解开固定结,然后以两手互相传递松解。紧急时或绷带已被伤口分泌物浸透时,可用剪刀剪开。
【包扎方法】 根据包扎部位的形状不同而采取以下几种基本方法进行包扎。
1.环形包扎法 环形缠绕,下周将上周绷带完全遮盖,用于绷扎开始与结束时固定带端以及包扎额、颈、腕等处。
2.蛇形包扎法(斜绷法) 斜行延伸,各周互不遮盖,用于需由一处迅速伸至另一处时,或做简单的固定。
3.螺旋形包扎法 先环形包扎数圈,然后将绷带稍微倾斜螺旋向上缠绕,每周遮盖上周的1/3~1/2。用于包扎身体直径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手指、躯干、大腿等。
4.螺旋反折包扎法 先环形包扎数圈,再行螺旋形包扎,至直径变大的部位时,一手拇指按住绷带上面,另一手将绷带自此点反折向下,此时绷带上缘变成下缘,后圈覆盖前圈的1/3~2/3。用于直径大小不等的部位,如前臂、小腿等,使绷带更加贴合。
5.“8”字形包扎法 在关节上下将绷带一圈向上、一圈向下做“8”字形来回缠绕,适用于四肢各关节处的包扎。目前主要用于锁骨骨折的包扎和固定。
6.回返包扎法 大都用于包扎指端、头部或截肢残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