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原战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高:严重战伤后的肠源性感染已得到医学界公认,高原严重战伤后的肠源性感染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肠黏膜保护剂、改善胃肠道动力、及时纠正休克、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膳食等对减少高原战创伤后肠源性感染可能有较好的疗效。高原化脓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低海拔地区相似。

(1)高原战伤伤道细菌污染较平原地区轻、细菌复活定植晚、繁殖速度慢、毒力低,引起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提高到106cfu/g湿组织,高原战伤伤道感染时限延迟为24~36h。较平原地区战伤感染晚12~24h,但较高原平时枪弹伤早12~24h。

(2)高原环境,特别是土壤和水源污染菌大都是革兰阴性杆菌,其毒力较弱,对多数抗生素较平原地区敏感。

(3)尽管战伤感染多为混合感染、细菌种类繁杂,但引起高原战伤感染与平原战伤感染的优势菌种类不同,高原顽固性感染患者到平原后很容易控制,相反平原感染到高原也容易得到控制。

(4)在高原战伤的预防和治疗中,由于条件有限,往往不能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加之战伤感染多为混合感染,故常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而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各种药物合用后,寄生于人体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部位的条件致病菌可因敏感菌受到抑制而失衡,耐药菌及原来非致病菌可乘机繁殖,外来致病菌也可乘虚侵入,容易引起二重感染。

(5)高原战伤后肠源性感染(enterogenic infection)发生率高:严重战伤后的肠源性感染已得到医学界公认,高原严重战伤后的肠源性感染更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作者研究发现高原战创伤以后机体的应激反应较平原地区重而持久,患者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导致肠黏膜屏障损害,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发生移位,导致全身的感染;②作者研究发现高原战伤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较平原地区重,更有利于高原肠源性感染的形成;多种抗生素和激素对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因此对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重伤员应注意合理用药。加用免疫增强剂或调节剂(如黄芪多糖、人参皂苷、左旋咪唑、莨菪类药物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③战伤后胃肠道功能减退,唾液和胃液分泌减少,蠕动迟缓,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更有利于细菌和毒素的移位;④高原战伤失血性休克发生早、发展快、病情重,应尽早纠正休克,对预防感染有重要的意义;对一些难以用液体纠正的“顽固性休克”要考虑有合并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侵入和损害的可能;⑤对于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不仅容易造成二重感染,也容易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细菌和毒素移位。应用肠黏膜保护剂、改善胃肠道动力、及时纠正休克、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膳食等对减少高原战创伤后肠源性感染可能有较好的疗效。

(6)高原化脓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低海拔地区相似。需要特别强调的有以下几点:①据以往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证实,在伤后最短时间内(不超过伤后30min)将伤口妥善包扎,能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伤口化脓性感染的发生;②早期预防性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可以延长手术处理的有效时期,此将对高原战伤后化脓性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③尽早的初期外科处理是减少战伤感染的最有效手段;④术后的全身与局部疗法是否恰当,对预防伤口化脓性感染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