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人体的影响

对人体的影响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气温高于28℃,相对湿度>80%时,因体内的汗液不能迅速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服。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夏季室温为25℃,相对湿度在40%~50%比较舒适。在高气温、强辐射和高湿度为特点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作战时,参战人员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发生困难,散热只能依靠蒸发来完成。人体出汗量不仅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受劳动强度、环境湿度、环境风速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不仅受温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湿度的影响更大。所谓“湿度”是指空气的潮湿程度,它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水分蒸发越快。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尤其在南方高温炎热的环境中,相对湿度越大人体越感到不舒服。当气温高于28℃,相对湿度>80%时,因体内的汗液不能迅速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服。若连续几天闷热天气时,甚至会出现憋闷烦躁、头晕乏力等症状。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夏季室温为25℃,相对湿度在40%~50%比较舒适。

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为人体的热平衡。人体保持着恒定的体温,这对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都是十分重要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关系可以决定人体是否能维持热量平衡或体内的热积聚有否增加。

在通常情况下,散热的形式是辐射、传导和对流。在高气温、强辐射和高湿度为特点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作战时,参战人员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发生困难,散热只能依靠蒸发来完成。此时,不仅辐射散热、传导和对流散热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蒸发散热也受到阻碍。

高温作业环境下活动时,人员的体温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皮肤温度也可迅速升高。人体为维持正常体温,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增强散热的作用。一是体表血管反射性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增高,通过辐射和对流使皮肤的散热增加;二是汗腺增加汗液分泌功能,通过汗液蒸发使人体散热增加,1g汗液从皮肤表面蒸发要吸收600kJ(2.51MJ)的汽化热。人体出汗量不仅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受劳动强度、环境湿度、环境风速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盐代谢 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正常人每天进出的水量约为2L。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L,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活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达3~8L。由于汗的主要成分为水,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所以大量出汗对人体的水盐代谢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代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而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时,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增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降低身体抵抗力。

2.消化系统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参战时,体内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扩张,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这样就会引起消化道贫血,可能出现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液、肠液等)分泌减少,使胃肠消化过程所必需的游离盐酸、蛋白酶、脂酶、淀粉酶、胆汁酸的分泌量减少,胃肠消化功能相应的减退。同时大量排汗以及氯化物的损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减少,也会导致胃液酸度降低,这样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疾病。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中胃的排空加速,使胃中的食物在其化学消化过程尚未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就被过早的送进十二指肠,从而使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

3.循环系统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同时高温使血管扩张,末梢血液循环的增加,加上劳动的需要,肌肉的血流量也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心跳过速,而每搏心排血量减少,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也有所改变。

4.神经系统 在高温和热辐射作用下,大脑皮质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加,由于负诱导,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抑制,因而,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均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5.其他 高温高湿可加重肾脏负担,还可降低机体对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的耐受度,使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更加明显。高温也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