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用生长因子

外用生长因子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实践。有研究表明,在修复创面或培养条件下应用EGF与FGF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中的G0期细胞减少,S期速度加快,其结果是修复得到了“促进”。即万一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失控,将会给机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实践。如前所述,创伤愈合的全过程实质上是由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和调控的。生长因子不仅直接参与了创面的炎症反应,而且还影响着组织修复细胞周期的转变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有研究表明,一些慢性难愈合创面之所以经久不愈,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创面缺乏炎症反应,缺乏内源性生长因子的释放与生长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其组织修复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又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其细胞膜上相应生长因子受体处于“下调”状态。当外源性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生长因子后,创面“失活”的巨噬细胞得到激活,并释放TGF、THF以及FGF等生长因子,这样外源性应用的生长因子加上内源性释放的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组织修复细胞,从而启动修复过程。有研究表明,在修复创面或培养条件下应用EGF与FGF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中的G0期细胞减少,S期速度加快,其结果是修复得到了“促进”。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已有学者将患者自体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应用于治疗包括糖尿病溃疡、褥疮、下肢动静脉疾病所致溃疡等慢性创面均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治愈率高达97%,平均愈合时间仅为10.6周,而对照治愈率仅为25%,时间也显著延长。最近在国内完成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重组牛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浅Ⅱ度、深Ⅱ度烧伤、肉芽创面和供皮区的促愈合效果分别比同期对照提前2.5d、4d、5d和3.5d,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到目前为止,国内药政部门已正式批准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上市(商品名贝复济),但就世界范围来讲,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资料尚缺乏,故有关这一措施的实际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转基因疗法对创面愈合的治疗作用近5年来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应用目的主要有2个,一是基于生长因子半衰期短,应用于创面后由于创面微环境改变,特别是蛋白酶的作用很易使之灭活,不易形成局部高浓度和相对长久时间的作用;其二是基于对局部组织修复成分的改造,人们希望把那些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目的基因导入局部,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局部修复环境。已采用过的方法包括采用基因枪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将EGF基因等转导入烧伤创面,使之在局部“制造”EGF,从而达到促修复的目的。此外,也有将FGF基因用于下肢缺血性溃疡以及心肌梗死后的“生物搭桥”术中,据称已取得一定疗效。目前人们对这一疗法存在的担心是目的基因导入人体后能否受人们所希望的那样调控。即万一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失控,将会给机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