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制川乌10~15g,熟附子10~15g,蜈蚣2条,防己15g,麻黄10g,当归15g,红花10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25g,路路通10g,补骨脂10g。
上方做为煎剂内服,制川乌、熟附子(单包)先煎1小时,加水500ml,煎至250ml。1剂煎2次。1日分2次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以寒胜为主的痛痹。
方解:川乌、附子虽是同根之物,但其作用各有异同。其中制川乌长于治风湿,熟附子善于治寒湿,故有散寒祛风止痛作用。配当归、红花活血化瘀,路路通、桂枝温经活络;五灵脂、土鳖虫对病久血瘀刺痛者有捷效。《长沙药解》记载: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功甚捷。凡历节,寒病冷积,心腹冷痛之类并有良功。《本经疏证》也说:乌头善治中风、恶风、洗洗汗出。乌头主风湿痹,附子除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乌头散而刚者无秘不可开,无结不可解。附子沉而柔者无处不可到,无间不可入,两药同用,效倍功彰。
日本伊藤氏在《汉方研究》一书中提到:附子和川乌,能驱除身体内寒邪结合的水毒。麻黄,通过发汗利水,能发散表邪,有治风邪顽痹、皮肤不仁之效。茯苓渗湿利水,治疗体表浮肿有效。白术能治肢体沉重疼痛,又可使深在肌肉或血脉中难以排除的水分排除。薏苡仁,主治痈脓,兼治浮肿,有逐水除湿作用。蜈蚣,祛风散结,走窜之力最强,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集之处皆可开之,其性尤善搜风。
有人对川乌、附子之类听之有畏,认为其毒强而不敢使用。林氏对体质较强的成年人久病痼疾之“痹”,制川乌用至20g,同时加熟附子20g(必须先煎2小时),不但未发现中毒症状,而常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加减:气血虚或麻木者加黄芪25g,鸡血藤15g;肿胀酸沉明显者加薏苡仁至50g,独活15g;上肢痛加片姜黄10g;下肢痛加怀牛膝、木瓜各15g;腰痛加狗脊、熟地黄、续断各15g;病久有刺痛者加五灵脂15g、土鳖虫5个;全身痛加秦艽、威灵仙各15g。
验案:阎某,女,28岁,银行职员。1979年4月28日初诊。患者自76年患腰腿疼痛,时好时犯。1978年2月因产后,全身关节疼痛,逐渐加重,扶墙走路,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著。来诊时全身关节肌肉窜痛,尤以双腿为重,踝、膝、腕关节轻微肿胀,畏风怕冷,并有汗出,食纳减退,动则气短等。脉沉细略缓。舌苔白净。证属营卫失和,故有汗出,恶风怕冷等症状。产后正气不足,复感邪气,经络气血受阻,风气较盛,故有窜痛和关节肌肉疼痛等。依此方加调和营卫解肌之药。处方:制川乌10g,熟附子5g(先煎1小时),桂枝10g,葛根10g,白芍10g,生黄芪25g,当归15g,白术15g,炙甘草15g,路路通10g,秦艽10g,威灵仙10g。
二诊:主诉连服上方3剂,畏风汗出应状有好转,全身窜痛基本缓解,但上肢疼痛反有加剧。证明其营卫已调,但外邪并未驱尽,系风邪上窜之故。仍投上方去白芍、葛根,加片姜黄15g,鸡血藤15g。又连服6剂。三诊:自诉上肢窜痛明显好转。又继投上方3剂。四诊:全身症状虽基本治愈,但倦怠无力、气短。脉象细濡。此因外邪基本已除,但正气亦受克伐,所以停服此药,改服十全大补丸1周,以补气养血,扶正祛邓,巩固疗效,以善其后。随访得知,此病至今未犯。[林泽森.川乌附子剂治疗痹证23例. 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