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胰岛素的发现到目前为止,尽管许多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被成功开发,但胰岛素仍是临床上控制血糖最为有效的常用药物。
(一)胰岛素的种类及其特点
国内胰岛素,按胰岛素制剂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及中短效混合4类。
1.短效胰岛素 又称速效或常规胰岛素,外观清亮透明,可作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作用高峰时间在2~5小时,持续时间为6~8小时,具有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由于吸收开始于皮下注射后30分钟,因此,宜于就餐前30~45分钟注射。短效胰岛素是目前国内唯一可用于静脉注射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可与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配合使用。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透性非酮症昏迷、手术、创伤等应激时,宜选用短效胰岛素。
2.中效胰岛素 包括低精蛋白胰岛素(NPH,中性精蛋白胰岛素)或慢胰岛素两种。国内常用的NPH,即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吸收较慢、高峰不明显,因此主要用于提供基础胰岛素,降低空腹血糖。
3.中短效混合胰岛素(预混) 即中效胰岛素与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预先混合的制剂。此类胰岛素外观浑浊,每日皮下注射1~2次。NPH与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可以充分利用NPH作用时间长和短效胰岛素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的优点。
4.长效胰岛素 有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和超慢胰岛素两种。此类胰岛素外观浑浊,注射后吸收慢,作用时间长,药物吸收无明显高峰。
(二)胰岛素治疗目标及适应证
1.胰岛素治疗的目标 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减少和避免发生低血糖;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慢性并发症;保证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患者能够正常地受孕、妊娠和分娩;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主要适应证 1型糖尿病,包括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无效或不达标;糖尿病并发急性代谢紊乱;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不全;应激时,如手术、妊娠、外伤、严重感染等;妊娠期糖尿病;营养不良,如显著消瘦,合并肺结核;继发性糖尿病。
(三)胰岛素的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 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熟知此反应,尽早发现及处理。轻者可用白糖25~50g,温开水融化喝下能很快缓解,较重者还需吃一些馒头、面包、点心等。低血糖昏迷者应急诊抢救。
2.过敏反应 通常表现为局部过敏反应,先有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荨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需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等。
3.水肿 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4.晶状体屈光改变 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视力模糊,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5.脂肪营养不良 是少见的局部副作用,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此部位停止注射后可缓慢地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后,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很少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