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某某,男,78岁,1994年10月12日初诊。
心前区闷痛时如针刺半月,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被诊为“冠心病”也有10年之久,近来常感胸痛如刺,稍劳、生气更甚,且心悸喘促兼作,服药少效,特来就诊,患者形丰体硕,但行动迟缓,胸闷如堵,时咳黄稠之痰,夜寐不安,口干喜饮。午后两足浮肿颇甚,按之没指,溲微黄量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滑有力,血压22/14kPa(165/105mmHg)。辨证:痰热内蕴,营阴耗伤,胸膺壅遏,心脉痹阻。治法:清化痰热以治其标,养阴益气以治其本。方药:
薏苡仁30克,冬瓜皮、冬瓜子各30克,瓜蒌皮、瓜蒌仁各20克,芦根20克,川贝母1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葶苈子15克,丹参20克,益母草20克,玄参20克,太子参10克,枇杷叶10克,南沙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10月20日):药后下肢浮肿消退,胸闷时作,但无痛感,溲畅便通,口干亦减,舌淡红苔薄黏,脉濡细。此痰热消减,气阴得复之兆,上方去瓜蒌皮、仁,加五味子6克,再7剂。
后予此方出入间断服用半年,临床症状基本向愈。
【按语】 先生指出冠心病以“阳微阴弦”机制多见,但气阴两虚,痰热内蕴者也复不少。缘由高年之躯,营阴伤耗,虚热易生,加之运化失常,治节无权,聚而不散之水湿痰浊,在阴虚内热之体,久必化热。热化之邪,又无不伤阴耗液,如斯因果反复、痰浊壅膈、累及心脉,本为清旷之所,遂为浊阴之乡。虚者益虚,实者更实,若治不得法,唯生脉散、炙甘草汤或活血化瘀等方频投,岂有缓解之望?疗此之痰,清热化痰忌苦寒辛燥之品,因易耗气阴;养阴益气避滋腻湿热之剂,因易增益痰热。只宜平补平泄,两顾其虚,才无顾此失彼之虑。方拟千金苇茎汤加瓜蒌皮及仁、川贝母、葶苈子、枇杷叶以清化上焦痰热;党参、太子参、沙参、五味子补益心肺气阴;白茅根、益母草、丹参、冬瓜皮、赤小豆活血通脉,利水消肿。方似平淡,但配制谨然,治标治本相须而行,活血通脉无峻烈之嫌。患者服此方近百余剂,症状日渐改善,血压渐趋正常,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方中葶苈子看似虎狼,功擅泻肺利水,与此痰似不相及,然心肺同属膈上,络膜相通,凡蕴遏胸膺之痰热,在壅肺之同时无不痹阻心络,是故冠心病由痰热作祟时,此品不可缺少。借专疗肺痈之千金苇茎汤也同此理。“久服令人虚”(《别录》)之说非此类患者之忌,殆为气阴不足,寒痰水饮者戒。此为善用古方药,师古不泥之鉴也。
【出处】 《冠心病中西医诊治速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