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32岁,2006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胀满6月余,伴有腹泻、日解2~3次,带有不消化食物,进食生冷油腻则便次明显增加,时感恶心、欲呕,口干,渴不欲饮,舌红、苔白腻,脉沉数。先后服用过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平胃散等,均无明显疗效。就诊前半月,曾服半夏泻心汤加木香7剂,症状略有减轻。辨证为脾寒胃热证,以六经辨证即为太阴、阳明合病,其中又偏于太阴脾气虚寒。治以温脾化湿,和胃清热。方选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白术、茯苓、陈皮。处方:
党参、干姜、白术、伏苓、半夏、陈皮、炙甘草各14克,黄连9克。每天1剂,水煎服。
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10剂症状消失。
【按语】 半夏泻心汤证是脾寒与胃热互结,为太阴与阳明合病。邪气内陷中焦,根据阴阳所偏,从化机转,从胃阳化热,从脾阴化寒,形成胃热脾寒证。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则心下痞满。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则腹泻肠鸣;胃气失和,浊气不降,则恶心呕吐,构成半夏泻心汤辨证要点:“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例患者腹泻且进食生冷加重,脉沉,证属脾气虚寒,给予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理应有效,何以无效?因患者口干渴不欲饮、舌质红、脉数等热象在辨证时被忽略,只见脾寒失于健运,未明胃热失于和降。其病机应为脾寒胃热,以六经辨证即为太阴、阳明合病。曾用半夏泻心汤加木香,虽然切中脾寒胃热病机,但无根据脾寒胃热孰轻孰重而合理加减,故有效而不著。因其病机偏于太阴脾气虚寒证,故去黄芩,再据舌苔白腻,提示脾气虚寒,失于健运,为湿邪所困,故加白术、伏苓、陈皮以化湿健脾。因紧紧抓住了太阴、阳明合病,脾寒胃热的病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不固守原方而获效。
【出处】 韩春生,符思.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浅析. 新中医,2006,38(12):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