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10岁。
发热,头身疼痛5天,其热日晡益甚,口渴思饮,汗多,脘腹胀满,时时肠鸣腹痛,继而作泻,不欲饮食。迭更数医,屡用清热攻下,其热不减。腹泻益甚。询问病家,泻下鹜溏味腥,无灼肛之感。扪之体若燔炭,腹软略痛,苔白滑,脉浮洪而缓。拟寒温并进。
石膏40克,知母10克,甘草15克,干姜15克,粳米一小把,水煎服。
白虎汤加干姜,诸医茫然。1剂热退汗止,腹已不胀,腹泻亦止。
【按语】 此例患儿,发热汗出,口渴,脉洪,阳明经证可知。关键是腹痛,胀满而泻。诸医以为阳明腑实之热结旁流或阳明热利,洪老独具卓识:泻下稀腥,非臭秽之纯青清水,腹虽胀不拒按,苔白滑,知非阳明腑实之热结旁流;无灼肛之热,非阳明热利。“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苔白滑,知乃太阴虚寒。洪老认为太阳和少阴可两感同病,阳明和太阴亦可两感同病。《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提出了太阴与阳明可以互相转化。柯韵伯指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后人则多误解为,非阳明之实,即太阴之虚。柯氏所言“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指脾胃受病,胃多实证,脾多虚证。胃主燥而恶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无形邪热充斥,故见壮热汗出,口渴脉洪。脾主湿而恶湿,邪入太阴多从寒化湿化,故见腹胀满不欲食,呕吐,腹泻。此例患儿,脾气素弱,邪入阳明气分,误用攻下,损伤脾阳,阳明经热未解,脾阳又伤,故形成阳明太阴两感同病。以白虎直清阳明邪热,干姜守而不走以温脾阳,粳米、甘草顾护胃气,清泄阳明无伤脾之虞,温脾亦无助邪之弊。寒热并进,邪除正复,脾胃升降正常,故收桴鼓之效。
【出处】 徐树成. 洪哲明先生学术经验. 吉林中医药,1980(2):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