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产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满盈,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会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满盈到溢泻,以通为顺,若冲任胞宫阻滞则痛。经血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痛经的发生,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在经前、经期、经后。
1.气滞血瘀 平素抑郁,或愤怒伤肝,肝气不疏,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血瘀气滞,加之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致使经血不能畅行而发生痛经。
2.寒凝胞中 经期冒雨、涉水、游泳,寒邪外袭;或过食寒凉生冷,内伤于寒,凝滞气血;或素禀阳虚,寒从内生,寒凝经脉,影响冲任胞宫气血运行,经行涩滞,“不通则痛”。
3.湿热下注 素有湿热内蕴,正气虚馁之时,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调摄不当,感受湿热之邪,邪留冲任、胞宫,胞脉受阻,“不通则痛”。
4.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海更虚,不能充养冲任胞脉,以致“不荣则痛”。
5.肝肾虚损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而经行之时,阴血下泻,气血更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因而发为痛经。
西医认为痛经由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
临床所指痛经,主要是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多归入其相应的疾病中。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含量增高等,子宫过度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宫颈管狭窄、膜样痛经等)、遗传因素、精神神经性因素(紧张、恐惧、对疼痛极为敏感等)有关。继发性痛经病久,生殖器官充血水肿,影响血运,均符合中医学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血瘀型痛经主要为盆腔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循环量减少,血管阻力增强,两侧血流量供应不等有关;甲皱微循环也有一定变化,管袢长度、袢周状态、及变异流速都有所改变。血液流变学观察到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表面电荷下降或丧失,致使细胞间易于聚集。细胞聚集力增加可导致血流减慢,末梢循环发生障碍,是瘀血型痛经的病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