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俯卧,选用3~4寸毫针刺入次髎穴,进针深度为3~3.5寸,针感向小腹部放射,得气后行盘针法或接G-6850治疗机,疼痛停止后,留针15~20min,然后使患者仰卧,针刺其他穴位。 本法以针刺次髎穴为主治疗,该穴位于骶部,局部有第二骶神经通过,深刺可触及盆腔神经丛,故可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的痉挛。
【穴位选择】 次髎。加减:气滞血瘀加地机、太冲、气海;寒湿凝滞加中极、归来,气血虚弱加肾俞、关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选用3~4寸毫针刺入次髎穴,进针深度为3~3.5寸,针感向小腹部放射,得气后行盘针法或接G-6850治疗机,疼痛停止后,留针15~20min,然后使患者仰卧,针刺其他穴位。配穴遵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地机、太冲、气海用提插捻转泻法,中极、归来施用先补后泻的手法或配温和灸,肾俞、关元、足三里施以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气,祛瘀止痛。
【经验心得】 本法以针刺次髎穴为主治疗,该穴位于骶部,局部有第二骶神经通过,深刺可触及盆腔神经丛,故可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并通过刺激使体内脑腓肽的含量升高,提高痛阈,而达到止痛效果。然后结合辨证选穴,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来调节脏腑之功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验:王某,女,17岁。痛经2年,每值经前1d,开始小腹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常在床上翻滚、呻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舌质暗有瘀点,苔黄白相间,脉沉弦,证属气滞血瘀型痛经。治以活血行气,祛瘀止痛,选用次髎穴,刺入3.5寸,施用盘针法,痛稍缓解,留针15min再行盘针法痛止;然后选用地机、太冲、气海用泻法,留针30min。为巩固疗效,连治3次而愈,1年后随诊未复发。
【方剂出处】 苏永立,等.针刺次髎穴治疗痛经.河南中医,2002;22(4):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