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选择】 三阴交。加减:太冲、中极、阳陵泉、命门、水道、地机、阴陵泉、行间、百会、气海、足三里、肝俞、肾俞、气冲。
【操作方法】 主穴施行泻法,反复强烈提插捻转,以至局部产生酸、麻、重、胀感,并沿下肢内侧向上传至会阴、小腹部为宜,局部有温热感更佳,得气后留针10min。寒湿凝滞型肾俞、水道、地机、中极针用平补平泻;肝肾亏虚型肝俞、肾俞、气冲针用补法;气血虚弱型百会、气海、足三里针用补法;气滞血瘀型中极、太冲、阳陵泉针用泻法。皆施行温针疗法,即用艾条1.5~2cm插入针柄上,从下部点燃开始施灸,直到艾绒燃尽冷却、疼痛缓解后起针,在每次行经前3~5d针治,每日1次,针至来经次日,连续针刺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 调理气机。
【经验心得】 取穴以足三阴经脉交会穴三阴交,经脉经穴气海、中极为主,旨在通过温补足三阴经气,暖胞脉,调冲任,蒸动气化,宣通涩滞,调理气机,以帅血行而达通经止痛之目的。配地机、水道健脾利湿,选太冲解郁行气,取足三里、肝俞、肾俞以益精血,养肝肾,培补脾胃中气,通调冲任气血。诸法结合,其效彰著。实证者加灸法,取其温通之力,俾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然此症之治,实则行气调气为主,活血为次,欲通经调气,以手法控制传感至为重要,果能气至病所,其效验立见。
治验:王某,女,21岁。自诉月经将至,腰腹痛剧,小腹胀坠1d。患者月经16岁初潮,期量色质尚正常,后因经期大怒,其后则每于行经前即腰痛、腹痛、小腹胀坠。经行开始血量少,色紫暗有块,待血块下后则痛减,有时胸胁胀痛。此次行经,非同往常,疼痛剧烈,无奈前来求治。检查:搀入诊室,弯腰抚腹,呻吟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头面冷汗,小腹拒按。舌质紫暗且有瘀点,脉沉涩。诊为痛经,属气滞血瘀型。治疗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当即取太冲、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进针后三阴交针感沿下肢内侧传至会阴部,并有温热感,均行泻法,辅之灸法。患者自觉疼痛立即减轻,10min后痛止出针,患者面带笑容。随嘱其下次月经前稍有不适时,即来针治。如此经过几次治疗,即告痊愈。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张有圣.温针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