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选择】 气滞血瘀型:中极、血海、三阴交;寒湿凝滞型:命门、关元、气海;气血两虚型:足三里、关元、气海;肝肾亏损型:肾俞、关元、太冲。
【随症加减】 配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芍药、桃仁、杜仲、补骨脂各12g,桂枝、吴茱萸、枳壳、蒲黄(布包)、五灵脂各10g,路路通6g,鸡血藤6g还可加适当理气药,如香附之类,以助诸药共奏益血逐寒之功。共服5剂后,在此方基础上加三七粉6g。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针刺部位以75%酒精常规消毒,采用30号不锈钢毫针,对准所选的穴位,垂直快速进针,然后按照以下各次不同的方向,进针1.5寸,留针30min。每日1次,每疗程6d,连续2个疗程。在下1个月月经来潮前6d再针1疗程,以巩固疗效。各穴位进针的方向:中极向下,三阴交(双)向上,血海(双)向上,肾俞(双)向下,命门向下,关元向下,足三里(双)向上,太冲(双)向上。按提、捻、转的手法进行,均取轻微刺激,直至酸麻胀针感为止,以症状改善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得气,针后疼痛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者为未得气。
【功效主治】 疏经活络,祛瘀止痛。
【经验心得】 痛经与遗传、精神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气血不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经期或产后感受寒湿所致。凡经后痛,则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作者认为:属寒湿凝滞,经络不通,古人曰:“通者不痛,痛者不通。”作者按辨证分型选穴,采取皮下针刺的方法治疗痛经,疗效较好。由于经络运行气血的生理作用及辨证施治的结果。痛经多见于虚寒,故采取轻微刺激以温补,适当留针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方剂出处】 胡华珍,等.针药并用治疗痛经6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