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选择】 子宫、神门、内分泌。加减:气滞血瘀型加肝、卵巢;寒凝胞中加皮质下、脾;湿热下注加会阴、腹穴;气血虚弱型加脾、阳谷;肝肾虚损型加肝、肾。
【药物选择】 气滞血瘀型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膈下逐瘀汤;寒凝胞中型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主,温经汤加减;湿热下注型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主,清热调血汤加减;气血虚弱型以益气补血止痛为主,圣愈汤加减;肝肾虚损型以益肾养肝止痛为主,调肝汤加减。自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至月经干净为止。
【操作方法】 于月经来潮前1周将王不留行子按辨证贴压于上述耳穴,嘱其每日按压耳穴3~5次,每次5~10min,使耳郭有灼热感。每3d换贴1次,左右耳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至下个月经周期开始第2疗程。
【功效主治】 疏理肝气,活血化瘀。
【经验心得】 痛经为青少年女性中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则认为痛经与肝、肾、冲、任等经脉有关。其主要病机在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故临床上用耳穴贴压法,取子宫、卵巢相应部位以调理气血,滋养胞宫;内分泌以调整内分泌;皮质下为止痛要穴,并可调整神经中枢;交感以调整自主神经及止痛;神门镇静安神、消炎止痛;少腹属肝,取肝以解少腹痛,且能疏理肝气、活血化瘀;取肾以补肾气,调冲任,行气血而止痛。同时配以中药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以调理冲任气血。因此,耳穴贴压与中药配合从根本上调整了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治验:翟某,女,17岁。病史:痛经病史4年,加重半年。每逢月经前2~3d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痛剧时影响睡眠和饮食、坐卧不宁,多次服用妇科十味片、当归丸效果不显。现月经将至,腹部稍有隐痛,查其舌质黯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之痛经,给予耳穴子宫、神门、内分泌、肝、卵巢贴压,并同时服用中药膈下逐瘀汤加川楝子10g,柴胡6g。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疼痛大减,伴随症状亦减轻。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诸症亦消失,为防复发,嘱其每次行经前1周仍来治疗,继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 刘佳彬.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痛经30例.中国针灸,1999;(11):6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