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诱发EAD的情况和机制可能不同,复极化严重延长和心动过缓/停搏常常伴随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的EADs。图8-1C,图解说明了常常在浦肯野纤维遇到的两种类型的EAD。振动情况下出现的可达30 mV的正相电位是泛指第2位相的EADs。更多在负相电位发生的为第3位相的EADs。与浦肯野氏纤维相对比,心室标本中记录的EAD活动常常是第2位相的EADs。在延长复极化情况下,开始缓慢速率的情况下应用β肾上腺素能的刺激和(或)加速可以诱导短暂性EADs(应归于细胞内的钙负荷)。EADs更容易在浦肯野纤维中形成,而且EADs在心室的中间部位心肌组织比心外膜或心内区域更易于形成。
大多数药理学干预或病理生理相关的EADs,可以因主导动作不同而被分为4个不同的机制:①复极化钾电流的减少(IKr,Ⅰ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IKs,色原烷醇293B);②钙电流利用率增大(Bay K 8644、儿茶酚胺);③钠钙交换电流增大,归因于胞内钙活动增强或交换上调;④晚期钠电流增大(晚期INa)(乌头碱、花侧耳菌素- A、ATX - Ⅱ)。综合这些干预因素(即,钙负荷和IKr 减少)或病理生理的状态可以协同或帮助EADs的发生。
表8-1 心律失常特征和假定机制
AV. 房室;DAD. 迟后去极化;W-P-W. Wolff-Parkinson-White 综合征;EAD.早后去极化;bpm. 每分钟心搏次数; SVC. 上腔静脉。
资料源于:Waldo AL, Wit AL. Mechanisms of cardiac arrhythmia andconduction disturbances. In:Fuster V, Alexander RW, O’Rourke RA, eds.Hurst’s The Heart. 11th ed. NewYork, NY: McGraw-Hill, 2004: 787-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