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生须养精气神

养生须养精气神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精蓄锐,意即保养精神,蓄集锐气。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渐发展形成,又称为识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传习录》言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原文赏析

成语养精蓄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且待半年,养精畜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也载有“以现在之兵,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精蓄锐,意即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经脉》有“人始生,先成精”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有“精者,身之本也”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难经·八难》有“气者,人之根本也”之说,《庄子·知北游》也有“人之生,气之聚也”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也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神藏心中,故《灵枢·邪客》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之说,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神。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渐发展形成,又称为识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传习录》言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赖于气化生成。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类经》言:“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