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写道:“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诸葛亮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医学家,这段话里诸葛亮讲了食疗与药疗的关系,食疗、药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这里的“肉食以补之”即中医肉食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动物肉食或和中药,利用动物肉食的食疗、食补作用或和药物的治疗作用,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并使疾病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肉食疗法,是中医食疗法的一种。
中医食疗学认为,动物的大部份肉食均可入药,如动物心,可以心补心,安心,宁心,养心;动物肝可以肝补肝,养肝;动物肺可以肺补肺,止咳,提肺气;动物的皮肤,骨胳,肌肉,血液等都可以用来补益和治疗疾病。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应用马茎、狗外肾、牛胆、狗胆等动物肉食治疗疾病的记载。隋朝著名中医学家巢元芳曾在医著中载有:“人有昼而睛明,至暝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鸟雀,暝便无所见也”。巢氏认为“此乃肝虚所致”。提倡用羊肝治疗,此即肉食疗法的具体运用。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用羊肝补益人肝,故可以治疗“雀目(夜盲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所引起的,而动物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故用来治疗夜盲症疗效甚佳。
肉食疗法的理论渊源于中医“以脏补脏,以形治形”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是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周易·乾封·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所谓“同气相求”,就是说:凡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只要在属性上相同,它们之间就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性和顺从性,可相互感应,相互作用。肉食疗法的理论即源于这种“同气相求”说。中医食疗学认为,动物与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机体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代谢,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与统一,人与动物均造化于自然,而与天地相应,在人与动物之间,从皮肤、肌肉、骨髓乃至内脏,其结构、功能、甚至病变都十分相似,故可借彼之形补人之器,以彼之脏养人之虚。当人体内脏、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可以用相应的动物脏器来治疗,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相通”。尤其对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气血不足,百脉空虚,脏腑亏损,非气浓之品,不足以复其形,非味厚之物,不足以填其精。动物肉食,俱为血肉有情之品,气味醇厚,有相通互补之妙,培益濡润之功,草木金石,望尘勿及。诸葛亮的“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是对肉食疗法的精辟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