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生大帝信俗

保生大帝信俗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生大帝信仰随着闽南移民的播迁而遍布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可以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保生大帝信仰。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众称为“慈济精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神缘广泛,影响探远,被视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系乡亲情意的金桥和纽带。保生大帝信俗的内容主要有两类:祭祀类和卜签类。因是为纪念保生大帝升天,祭拜仪式十分隆重,祭拜过程达2小时,场面非常神秘壮观,整个活动时间多达3天。
保生大帝信俗_海沧民俗文化

保生大帝是闽南土生土长的神明,生前姓吴名本(另一说名为“卒”),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同四年二月十五日(979414日)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现属龙海市)。当地人也称他为“大道公”或者“吴真人”。吴本以其出神入化的医术和慈悲济世的仁心赢得人们的爱戴,在去世之后不久,当地百姓为其立祠供奉。之后又得到官方支持,在其出生地白礁村和升天处青礁村东鸣岭分别建宫庙,当地人根据地理位置分别称为西宫和东宫。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生大帝的相关传说不断增益,很多与医神无关的传说也都被附会到保生大帝身上。其神迹已经不限于医术,延展到保境安民、析雨椅福、御寇弥盗等;其神格已经不限于医神,而开始向保护神转化。这种转化与保生大帝信仰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同步进行,在整个闽南地区形成了以东西富为中心的信仰网络,并随着闽南移民的步伐延伸至台湾及东南亚。

史传吴本自幼颖悟,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为己任,访求名师,精心钻研,故精通医术及“三五飞步”之法,不受室,不茹荤,结庐于青礁岐山东鸣岭下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为民治病莫不妙手回春。他为人治病,上至官员,下及庶民,不分贵贱,按病投药,不受奖赏,不索酬谢。遇障、泉二州瘟疫,吴本俏门徒深入疫区,治人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遐遮闻名,人称其为真人,尊为“神医”。宋景祐六年五月初二日(1036529日)吴本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

吴真人谢世后,民间谧为“医灵真人”,于龙湫坑畔建龙揪庵作为神仙供奉。南宋绍兴年间,由乡绅吏部尚书颜师鲁向朝廷奏请获准立庙,即今青礁慈济宫、向礁慈济宫。由于吴真人神灵显赫,得到累朝褒封,宋天圣三年(1025)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乾道七年(1171)赐庙顿“慈济”,溢曰“大道真人”(今俗称大道公)淳熙元年(1174)敷凡立宫处,皆书“慈济”悬挂之;庆元二年(1196)封为“忠显侯”;开禧二年(1206)改封“英惠侯”斗宝庆芝年(1227)增封“康佑侯”;端平二年(1235)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封“正佑公”;嘉熙四年(1240)改封“冲应真人”;淳祐元年(1241)诏改庙为宫;淳祐五年(1245)封“孚惠桌君”;德祐元年(1275)封“孚惠妙道普佑真君”;明洪武五年(1372)封“吴天御史医灵真君”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恩主吴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史称保生大帝。有关保生大帝的历史文献,除《同安县志》、《悔橙县志》、《泉州府志》外,还有南宋嘉定二年(1209)乡进士杨志所撰《慈济宫碑》、南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元蒲寿属《龙漱青礁宫》词、明胡宗华诗《游青礁东宫》、清杨浚《四神志略》等。

闽台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漳泉台湾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瘴疠春冬作”的是非之地。环境的恶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保生大帝信仰得以普及。

保生大帝信仰随着闽南移民的播迁而遍布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可以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保生大帝信仰。自郑成功率军拓殖台湾后,保生大帝就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保护神,其香火遍及台湾全岛,在台湾仅主祀宫庙就超过四百座。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众称为“慈济精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神缘广泛,影响探远,被视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系乡亲情意的金桥和纽带。

早在明朝,每年在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学甲前头寮,都会举行盛大而隆重的谒祖祭典仪式,隔海遥祭大陆祖先。通常由台南当局领导人来担任主祭人。祭词中“伟哉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祖德宗功厚,子孙岂能忘”表达不忘故土、怀念感恩之心。这种以保生大帝为载体迫念大陆的盛典已历二百多年,代代相承,从不间断,体现了中华文化不朽精神,也是民问道德教化的学堂。

保生大帝信俗的内容主要有两类:祭祀类和卜签类。祭祀类有请神分灵、进香乞火、绕境巡游等形式,祭祀活动有庄重肃穆的官方祭典,也有活设热闹的进香巡游;卜签类分药签和灵签,药签上的药方基本符合药理,简洁、方便、有效。

祭祀类

世界上大部分民俗信仰都有祭祀活动,信仰保生大帝的祭祀活动与青礁慈济宫有关的主要有:祭典(诞辰)、米龙升天(忌日)、请神、进香、巡境等。

1.祭典: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祭典仪式既循古制又有创新。其双语(通赞分别用普通话、闽南话司仪)、双主祭(大陆主祭一人,台湾主祭一人)便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崇的盛况。

帝德泽民,民必颂之。行祭地点设在祖庙广场,祭典过程约五十分钟。在规模上,采取的是大型祭典,即行祭人数为501人(其中主祭2人,陪祭人199人,同祭人300人,与祭者均为两岸同祀宫庙代表)形式上,采取的是古代官方祭典礼仪,服饰上以黄、红、蓝为主,均为市代宫廷服饰,凸显祭典的帝王之势。

祭典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再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迎神时,威风锣鼓震天撼地,礼炮轰鸣以示声威,仪仗队54人,旗、伞、牌、戟,威风凛凛。初献献果、再献献花、终献献茶。庄重严肃典礼之后,接下来便是典雅活泼的娱神歌舞。舞生身着宫廷服饰,舞姿别具一格,既有阴柔之美,又充满阳刚之气。送神时,乐生献唱赞歌《保生大帝颂》,歌词富有哲理,歌声浑厚,倒昧宜人,极具地方特色。宏大的气势、庄严肃穆的礼仪、优美多姿的宫舞、典雅凝重的古乐,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与通常在保生大帝诞辰日举行的祭典相呼应的祭祀典礼还有米龙祭拜,它在大帝得道日(农历五月初二)举行。因是为纪念保生大帝升天,祭拜仪式十分隆重,祭拜过程达2小时,场面非常神秘壮观,整个活动时间多达3天。其祭拜仪式过程如下:忌日之前,用3000斤大米在庙前广场制作成长12米,高约20-30厘米的盘旋状米龙,米龙一端安上事先做好的影扎龙头,再在米龙周罔铺红绸布;忌日那天,米龙前宣香案,香案上放信众的敬物;仪式开始,理事们用笔蘸鸡血分别在米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处点一下,象征米龙逐渐神化;请祖庙主神的神灵到米龙处,改用白鸭的血在龙的身上点化,到另一殿保生大帝神像前,道士念祷文咒符的同时,理事们跪拜(三跪九叩首)再在神明头上画龙点睛;信众一起烧金银纸(冥纸),鸣鞭炮,象征保生大帝游云升天去了;三天拜祭完毕后,附近村庄的广大信众赴米龙现场分龙头米(称平安米),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众将此米带回家后煮成饭(或粥)全家尽行吃掉,绝不能出现剩饭倒掉的现象发生,否则即意味着浪费天物和不虔敬。

2.请神(分炉):为满足异地信仰保生大帝信众的要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时,都要到祖庙或其附近已立的保生大帝庙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叫请神,或称分炉。

请神有较严格的祭祀程序。到祖庙的请神方事先要备好保生大帝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大米和敬物(三牲五果)。在选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的13月),道士带上数量不等的信众到祖庙祭拜。慈济东宫这座祖庙沿袭至今的谓神祭祀仪式先后顺序如下:(1)将带来的新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2)信众在神案上献摆大米、三牲、五果等敬物,然后进香;(3)信众跪拜,三跪九叩首;(4)主祭人念祷文,祈求平安;(5)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6)烧香纸,鸣鞭炮;(7)向祖庙交添油款和捐款;(8)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诸神方;(9)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所经敬奉该神明的村庄沿途巡游,祭拜仪式与祖庙大致相同。

3.谒祖进香:已分炉子各地的保生大帝庙定期或不定期要组织借众到各自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附近乡镇每年举办,路途偏远的三至五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在保生大帝的诞辰日前,即农历一月至三月。规模最大的要数海沧青礁、东屿等村,村民自发组织,抬着自己制作的蜈蚣前往慈济宫进香,人们用如此隆重的仪式来表示自己的信仰和崇拜,希望在海上能风平垠静、平平安安,在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同时弘扬劝善戒恶、扶危济弱的精神。

4.巡境: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所在村庄,许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还抬着乘坐辇轿的保生大帝神像在所在村庄辖域内巡境。他们把保生大帝奉为境主、保护神,请出庙外巡境,以示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巡境时,道士请出保生大帝神像后,旗幡、锣鼓在前,乐队、表演队跟随,神轿垫后,信众在神轿前后护拥,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不时杂有铳声。到主请的自然村时,神明安放在预先搭好的神台上,信众们纷纷带上香火、敬物前来祭拜。在巡境期间,所在自然村户白天和夜晚都有戏班在演戏。

5.跳火盆:厦门地区除了东宫祖庙外,一些保生大帝庙还有跳火盆的习俗。相传保住大帝在世时,某日出诊回青礁住处的路上,突遇老虎挡道。他止步观看,觉得老虎无伤害之意似有所相求。于是,保生大帝近前观察,发现老虎口流唾液,合不拢口,仔细查看,是虎喉卡着一块骨头,悉知老虎是找他救治。出于怜悯之心,保生大帝取出一段戒尺,顶着虎口,伸手把卡在虎喉的骨头拔出,救了猛虎一命。于是,猛虎感悟,遂追随大道公护法,成了正果。所以,闽南所有保生大帝宫庙都塑造成神供奉,尊为虎爷。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供奉虎爷的宫庙举行跳火盆的祭祀活动。前一、二日,宫庙执事和一帮青年用小辇抬着虎爷向宫的周围店铺、民居乞讨柴火,积累到数百斤。到元宵节那晚,将柴火堆放在宫庙前,少则一堆,多则两三堆,此时,由道士念咒祝福,祈求平安,并点燃成精火。然后,一群青年竞相飞速轮番从篝火跳过,群众罔观喝怒,场面热闹,此种活动俗称“挑火盆”。

6.请戏谢神:信众在求签问卜应验时,要感谢保生大帝的神灵,其主要形式就是请戏谢神。各村庄选定固定的日期在保生大帝庙前,向信众们或以集体、或以个人的名义请戏班演戏在谢神的同时供人们观看。戏剧演出前要谢神祭拜,在摆满敬物的神案前,信众要行“祭五营”、“送孩儿”的活动仪式。请戏谢神活动的时间,少则三天,多则十余天不等,视耐神的信众多少而定。

卜签类

卜签类分药签和灵签两大类。

保生大帝药签是闽俞影响最大的药签。旧时通行的保生大帝药签有手抄本和木刻简,关于大道公药签的来源和创始时代,民间广泛传说为吴真人所创。据专家研究,一般认为大部分药签为后人(尤其是明清时期)集古代成方和民间常见验方假托其人之名而作。医学界认为药签上的药方基本符合药理。药方绝大多数是一些清火、滋补、强身类的处方,没有药性剧烈的药,病人服用后,即使不对症,治不好病,也不会伤害身体。大道公药签分为大人科、小儿科、妇科、眼科、外科等。庙祝大都深谙药性,兼通医理,配药时,又有意识地询问病情,及时调整药方药量,俗信药签是在神明的恩准下求得的,患者自然对药方产生信任感,因此,口碑颇佳。

药签的产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医学与民俗信仰互相妥协的产物。一方面,巫甄从传统医药中收取营养,寻找方便、简捷、有效的药方,另一方面,一些医生依从于信俗势力,参与制作药签,以此作为普及医药的途径。

灵签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签为占具来占卜吉凶。青礁慈济宫的保生大帝灵签谱有66首,灵签从外在形式看,有竹片的,有印在纸上的,签诗大都为七言四句,内容大都是借助典故劝人从普或富含生活哲理。上、中练比例占到七成左右,以迎合香客的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

最常见的抽签方法是签筒法,即抽签者烧香祷告一番后,双手捧住签筒,将签筒稍微倾斜,再轻轻上下不停摇动,其中一支竹签会从签丛中露出头来,甚至是从里面跳出来。经卡笼确认后,即认为是神灵赐予的灵签。抛掷笼法也是另一种常见的求签方法,信众将双篓合拢捧至胸前,默祷一番后,抛空掷地,视其俯仰,以察吉凶。

纵观保生大帝信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广泛性:信仰保生大帝的地区有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整个台湾岛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它拥有遍及闽南、晦东、台湾等广大地域的广大群体信众近亿人。

特殊性:现在的祭典采用双主祭,双祭文的祭奠形式,由大陆和台湾方而各设一名主祭人,分别颂唱两篇祝文,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宗同源。

娱乐性:形式多样的祭祀过程中充瞒着趣味横生的文体活动。巡境时,锣鼓喧天,旗幡飘扬,炮声震天,神像的轿舆镣雕精致,三十六官形态各异,场面十分热闹,犹如狂欢节一般。大型的谒祖进香或神诞之期是隆重的庙会,白天,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庙前广场耍龙弄狮,还有“宋江阵”、“车鼓弄”等地方特有的民俗表演活动夜晚歌仔戏隆重上演,整个活动期间,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既娱神又娱人。举行祭奠仪式时,仪仗队、乐生带领全场合唱颂歌,终献时舞生献舞,以此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礼仪和鲜活的民俗记忆。

现实性:千百年来,保生大帝的信众之所以越来越多,归根结底,在于其慈济精神。“慈济”两字,体现的是治病救人、慈怀济世,进而发展成为提倡扶困救危、团结互助、关怀弱势、共创和谐。在当代,同样需要这种“慈济”精神。

文化性:保生大帝作为医神、地方保护神,历来受到朝野重视,累获褒封,向真人而侯而帝,列为正祀。因此,与其相关的信仰习俗,自宋代以来,数百年来延续不断,具有历史沿袭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受到民俗学者的重视,罔绕其进行的学术考察,一直延续至今。

医学性:药签中的药方基本上选用中草药对治疗常见病和某些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厦门中医界医生曾对药签处方作了较全面的研究,据原厦门中医院副院长涂福音和主任医师吴耀南在《关于慈济药方中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论文中写道:“我们从青礁慈济宫和白礁慈济宫收集到的内科处方(签方)120首,发现其中有关治疗牌胃病的药方有51首占总数的42%。”对于外科签方的分析,在厦门中医院外科医师郑启明的《吴真人外科药签集解》一文中,分为泊“阴症”、“半阴半阳症”、“阳症”二类,并认为“综观吴真人之外情处方,或可认为,吴氏根据病情的性质与阶段的不同,在辩证组方,采用民间处方,大量地总结应用地方青草药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调制手段,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临床学习和借鉴。”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吴逸华对儿科药签做过全面分析,她总结该儿科的调中之法有11种之多,即祛风解表、泻肺止咳、降火化痰、化痰止咳、降气化痰、健脾清心通淋、芳香化温催呕、清热利尿、疏肝益气坚阴、健脾清心桔风和健脾益气消食等。对于这些处方,吴医师认为:“有选择地结合运用于儿科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缺医少药的时候,老百姓得小病按药签索药,得以便宜而实惠的医治而痊愈;某些疑难杂症按药签中的偏方医治,有时也能起到奇效。

在现阶段,保生大帝信俗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保生大帝信俗历经千年,相应的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并随其神格的提升、情众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目前的祖庙祭典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尊重了史料记载,结合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的形式,是保生大帝祭祀活动的一个总结,信俗中的药签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价值:保生大帝信俗曾为闽南子弟拓展生活空间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寄托。自宋以后,在信仰区整合了乡族力量,维系了社会秩序。其排难解纷、彰善惩恶的作用弥补了地方政府和官吏所不及。而今,弘扬的主流精神是扶危济弱、扬善弃恶、和谐友爱,这对如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颇有神益。

文化价值:华侨、台胞和本地信众通过进香、巡游、祭典等仪式实现了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集进香、祭典、巡游等活动于一体的庙会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传承了诸多民俗遗存。

随着保生大帝信俗迷信意味的减弱,文化气氛的增浓,信俗活动已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它是联系两岸的金桥。两岸同祭共祀,体现了闽台庆域文化的历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医学价值:保生大帝留存下来的药方基本上使用中草药,对治疗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为传统中医药提供了一个研究标本。

附:海沧区第一届保生慈济文化节祭典仪式

凌晨三时,将保生大帝金身从龙湫庵请到了祭典的现场。

一、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鼓敲108下,钟鸣9响)

1.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同祭人、陪靠人就位。(逐一宣读名单,主祭人名单最后宣读。二仕女持水缸,备二盘,装香、打火机、金盏、手帕等缓步走上。)

主祭、陪祭、同祭人到位。二名主祭、率近五百与祭人身着黄、蓝、棕三色仿古长袍,肩披红色授带,整齐排列在广场上,面朝保生大帝神像。主祭人是海沧青礁慈济宫理事长和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同祭人是来自中国台湾,福建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各地广东、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保生大帝宫庙代表和信众。

2.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净手。(四名古装仕女捧上净手壶和盂,供主祭净手。)

3.通赞唱(双语):请香。(主祭香由二仕女递给,陪祭、同祭由仕女、文士或唱队人员分发。)

二、迎神

1.通赞唱(双语):鸣炮、动乐。(威风锣鼓队敲起来,八门礼炮齐鸣三响。)

2.通赞唱(双语):仪仗就位。(五十名武士和四名仕女组成的仪仗队分二列左右开道,武士有的手执瓜锤、方天戟等兵器形成刀枪队,有的手执旌旗、三角旗等旗帜组成旌旗队,仕女则手执芭蕉扇。)

3.通赞唱(双语):上香。(两位主祭上祭台上香,40名男士和12名仕女收集陪祭、同祭手中的线香,分别插入后香炉。)

三、初献

1.通赞唱(双语):奏乐(放祭祀音乐10秒后,起献音量调小)。祭祀人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兴。

2.通赞唱(双语):献果(祭祀音乐,音量调大,十二名仕女端十二盘水果于乐声中舞步而上,立于祭台台阶上,两主祭人接果盘上祭台)。乐止。

3.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归位,大陆主祭人献祭文。(仕女端祭文上,大陆主祭人跪献,司仪读诵。)

4.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归位,初献毕。

四、再献

上通赞唱(双语):奏乐。祭祀人跪,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兴。

2.通赞唱(双语):献花(六名仕女端两盘花上,两名主祭人上祭台献花)乐止。

3.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献祭文。(仕女端祭文上。台湾主祭人跪献,司仪读诵。)

4.通赞唱(双语):恭请台湾主祭人归位,再献毕。

五、终献

1.通赞唱(双语):奏乐。集祀人跪,七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兴。

2.通赞唱(双语):献茶。(十二名仕女送十二杯清茶上,主祭人各一杯,献洒香炉之前地上。留二仕女端盛白串的盘子。)

3.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献吊。乐止。

4.通赞唱(双语):恭请主祭人归位。

5.通赞唱(双语):献舞(祭祀保生大帝舞),起乐(在十秒的钟磬合奏后,悠扬的“梅花操”响起,舞生随之翩翩献舞)。献舞毕。

6.通赞唱(双语)全场献唱赞歌《保生大帝颁》,礼戚。

六、送神

两位主祭取吊与祭文在香炉中焚烧。鞭炮锣鼓齐鸣。

附:祭典仪式相关制品:

服饰:黄、蓝、棕三色仿古长袍,红色绞带。古代将士服,将士帽。古装,发誓。祭典供器:供桌、屏风、香炉、蜡杆、烛台、花瓶、净子壶、孟、水瓶、日月扇、龙凤扇、凉伞等。

祭典供品:祭文、水果、茶、花、帛。

道具:瓜锤、方天戟、斧、三叉戟、大刀、钩枪及枪,旌旗、三角旗,芭蕉扇等。祭典现场放置钟、鼓。

狱乐乐器主要是锣、鼓、镲、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