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赏析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写道:曹操患头风,华歆推荐了神医华佗。华佗医术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广陵太守陈登,心中烦懑,面赤,不能饮食,求佗医治。佗以药饮之,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登问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鱼腥,故有此毒。今日虽可,三年之后,必将复发,不可救也。后陈登果三年而死”。这里的“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据考证,“皆赤头,首尾动摇”,可能是姜片虫。
中医观点
姜片虫病是姜片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致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受姜片虫感染的人和猪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布氏姜片吸虫属复殖目,片形科,姜片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雌雄同体。成虫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是人体寄生虫中最大的吸虫之一,虫体扁平,状如鲜姜的切片,故名。活时呈肉红色,体表满布皮棘,前端腹面有口吸盘,腹吸盘较口吸盘大,虫卵呈长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80~85m。卵的外形与肝片吸虫卵极为相似。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于适宜的温度(32℃)下经3~4周,卵细胞发育为毛蚴。毛蚴逸出后在水中游动,钻入第一中间寄主,如半球扁卷螺等体内,约一个月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阶段,最后产生许多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吸附于第二中间寄主菱、茭白、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上,于数小时内形成囊蚴。囊蚴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脱囊而出,并吸附于小肠黏膜上,摄取肠内营养物质,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除人以外,猪因常以水浮莲等为食,也易受感染。
姜片虫的吸盘肌肉发达,吸附力强,被吸附的小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甚至出现溃疡、小脓肿、出血及炎症,炎症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轻者常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腹痛、腹泻、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感染严重者肠黏膜广泛受损,影响分泌与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或浮肿。儿童病例可出现发育障碍。大量成虫寄生偶可致肠梗阻。
姜片虫病绝大多数病人可无自觉症状,一般病人常见表现为腹泻、上腹部隐痛、食欲怪癖、消化不良等。反复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发生营养不良、出现浮肿、贫血等;甚至可有发育障碍,偶有虫体成团而发生肠梗阻。
流行地区有吃生菱、荸荠等习惯者,如出现慢性腹泻、食欲怪癖等症状时,就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大便检查发现姜片虫卵即可确诊。
为了防止本病的传播,首先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要吃煮熟的水菱、荸荠等,或生吃前多用水冲洗并用刀削去其皮壳,同时要作好粪便管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得用作种植水生植物池塘和水田的肥料,对猪的饲料也要适当处理,防止猪受感染;禁止在种有水生植物的池边、田边放猪。西药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有很好疗效,中药槟榔、使君子也有一定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