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
谢远明教授是著名中医内科、肿瘤专家,他通晓中医理论,博览中医经典著作,强调中医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已涉及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学科,必须涉猎广泛,才能真正通晓其医理。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多途径整体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并能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临床,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弥补中医诊断的不足,发古人之未发,创今人之未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是名老中医谢远明教授在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继承、创新、发扬中医及吸收现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近50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是谢远明教授对中医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治病之根本。中医辨证论治,以脏腑辨证为纲,三焦、经络等辨证为目,纲举目张,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上的特点。谢远明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包括中医的辨病论治。证是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判断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特殊性质及主要矛盾,辨病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可预料病情的顺逆吉凶,可使治疗原则和方药紧密结合。从辨证到辨病再到辨证,是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谢远明教授在这里所说的辨‘病’,范围比较宽泛,即指中医的辨病也指西医的辨病。祖国医学虽然也讲究辨病,虽然通过辨证也联系到病因病源,但不同于西医的辨病论治,现代医学是以病(病原)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西医传统的辨病论治,辨的是病名、病因,是以致病因素为主,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症诊治体系。中医历来重视辨证论治,而忽视辨病论治。中医的辨证是在整体观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在现代的发展中,中医也应该注意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医学源流论》曾曰:“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谢远明教授强调应该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挥祖国的医学遗产,同时又要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多年以来,谢远明教授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面对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和形形色色的肿瘤,他始终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注重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而对那些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症可辨的患者,如肿瘤术后或化疗后瘤体消失者,则根据疾病进行辨病论治。谢远明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升华出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又以辨证辨“病”结合理论指导临床,在疑难杂症和肿瘤等的辨证论治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临床屡获奇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千千万万病患者解除了痛苦。
2.学术上强调治病以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标。
谢远明教授多年来以肿瘤及疑难重症作为主攻方向,锐意钻研,学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治病以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标。“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对于肿瘤治疗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是治未病,这包括未病先防及已病防变,这在他治疗肿瘤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相当于免疫机能)不虚,即使邪毒(相当于致癌因子)进入机体也会被很快驱除,只有当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能致病,这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缘故。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重视整体观念。从人体正邪的消长而论,《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论述肿瘤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因其衰而彰之”。《外科医案》进一步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张景岳也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所以说,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的外界因素,也多是在人体正虚的情况下侵入机体而发病的。因此,提出扶正培本治则及一系列有关方药,是探索防治肿瘤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国的首创。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疗疾病中的一条重要治疗法则,是祖国医学治疗法则的精髓。“扶正”即扶助正气,“培本”即培植本元。它是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观念及阴阳平衡观念为依据的。扶正培本治则是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是其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贯穿在肿瘤治疗始终,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显示出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40年来在中医防治肿瘤的研究中,扶正培本法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最突出,内容最多,应用最广泛,肿瘤患者得益最大的也是扶正培本这一法则。
在扶正方面,他最擅长使用的方剂就是参芪地黄汤和枳朴六君子汤,他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固本即是扶正,这一思想在谢远明教授治疗肿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他治疗肿瘤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给那些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带瘤长期生存的机会和希望。他致力于“瘀证”的研究,主张“非痰即瘀”之说,得心应手地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特别是用于肿瘤的治疗,使疗效显著提高,指出血瘀病变可使肿瘤生成和发展,反之,已经形成的肿瘤,又可造成血瘀的病变,因而生成的肿瘤可使血瘀加剧,其他原因如痰结、湿聚生成的肿瘤,又可造成血瘀病变,指出这就是瘀血与肿瘤之间互为因果的病理关系。他依据各类肿瘤的不同病理病机和症状特点进行治疗,分别采取通窍活血止痛、清热化瘀通络治疗鼻咽癌,化痰破瘀、解热散结治疗甲状腺癌,分别采用润肺化瘀或滋阴化瘀的方法治疗早期及中、晚期肺癌,补肾化瘀治疗脑瘤,活血化瘀、行气软坚治疗宫颈癌等。他的活血化瘀学术特点主要有:①在医治肿瘤及其他疑难杂病时,多以此法立方遣药,以达到散结化瘀之目的,但因此类病人久病体虚,又要注意扶正培本。②善于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选用久经验证的疗效可靠之中药,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的用药特点。③常用并善用虫类药。④辨证精当,认证准确,注意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的有机结合,善于守方。谢远明教授在临证中极力强调“有胃气则生”的理论,他认为对于肿瘤病人,许多是因虚致瘀,因虚而致病,所以在治疗中要扶正达邪。谢远明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则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病时注意谨守病机,据证立法,重视保胃气和守法、守方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消瘀散结等均需在正气恢复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气行血行、气行痰消、气行水行,从而通过扶正而达到正复邪去的目的。
3.在中医肿瘤临床基本理论上发展了肿瘤“舌诊”“脉诊”的学术内容。
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病率的升高,谢老临床上应诊了很多的肿瘤患者,对肿瘤病人舌诊、脉诊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较为广泛、深入,对其舌象及脉象规律的探讨及在肿瘤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展了“舌诊”“脉诊”的学术内容。舌诊属于诊断学中望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为祖国医学所重视。舌象可以客观地反映人体内部的变化,如五脏的虚实、六淫的浅深、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等。
谢老认为舌质变化与肿瘤有以下的联系:舌质的正常与否可作为估计肿瘤严重程度的依据。谢远明教授在临证中发现舌质正常者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舌瘀者多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一些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上可出现“肝瘿线”,即在舌的左右两侧边缘有呈紫色或青色或条纹状或有不规则形态的斑点、黑点,境界分明。谢远明教授认为按脏象理论,患者出现的紫斑舌位于舌边者居多,其可认为与肺、肝、胆有关。因此,当患者舌边出现瘀斑时,要重视治肝。另外西医认为肿瘤病人的青紫舌主要与静脉瘀血、缺氧、色素沉着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其可作为中医瘀血内积的标志之一。舌质可直接反映人体正气盛衰,肿瘤病人的舌质、舌面瘀紫,瘀点以及舌腹面静脉瘀紫怒张,都属“舌质既变”,是正气虚损的先兆,这种瘀紫舌质是气滞血瘀的指标,是符合肿瘤的病理变化的。有些肿瘤患者手术后,经过中西药调理几个月,舌质可以恢复正常色泽。因此,凡是有慢性肝病、胃溃疡病等一些肿瘤前期患者,舌质逐渐瘀紫,舌腹面静脉曲张瘀紫,要警惕其中某些患者癌变可能。另外,肿瘤病人的舌质由瘀紫转为淡红舌,往往表示气血耗竭,病情转危。
舌苔变化与肿瘤的联系: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生,正常舌苔薄白洁净,不滑不干。临床上各种肿瘤的病理基础不同,故舌苔表现也不一样。如光红苔表示正气大伤,胃气全无,虚极不能生苔,多预后不良,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恶化情况可以光剥的程度作为观察指标,病情能否继续缓解,亦可以舌苔能否复生为指征;舌体变化与肿瘤的联系:肿瘤病人大约1/3左右舌体胖,1/4左右有裂纹舌,胃癌的裂纹舌比例更高。胖及齿痕舌体多为气虚舌象,常与痰、湿、热、虚有关,而舌体瘦小则多见于阴血亏损病者。现代医学认为舌体胖大常见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炎症充血等所造成。而舌瘦小则多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这与中医的观点相符合;舌下静脉与肿瘤的联系:舌下静脉,是指舌体下舌系带两旁各一支主干静脉及其分支。舌脉粗张,呈青紫或黯紫色,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若舌下静脉有瘀点色紫黑要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在临床上往往舌脉粗张严重的癌症,其舌质青紫亦较严重,两者可成正比。由于判断青紫舌尚缺乏严格的标准,而舌脉主干充盈或小静脉扩张的出现比较固定和客观,故舌脉粗张在辅助诊断癌症和估计预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中医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医生通过所诊脉部的搏动,去推判病情,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这一独具特色的方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正气充沛,气血调和畅达,脉即舒缓,此为有胃气、有神的表现,属于常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和柔,即雍容不迫也;相离,即匀净分明也。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气旺,气血充盛,故脉缓。此为脾之平脉。即使病脉,中有和缓之象,为胃气尚存,虽重不俱;若无和缓之象,即胃气已亡,虽轻亦足堪虞。癌症属于全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常可由脉象反映出来,肿瘤患者常见脉象有沉、细、弱、弦、浮、滑、数、涩、促、结等,浮、弦、滑、数均属阳脉,是病有实邪之象;沉、细、涩、促、结(代)等均属正虚之征。因癌症是比较复杂的,故脉象亦常数种并见,因而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病证。若脉细沉弱,系病在里,有气血亏虚而无邪实见证,这对一个肿瘤患者而言,示病情稳定;若脉滑而弦数,则示病邪猖獗,病情正在发展。有时一部分患者在手术、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病灶已经切除或消失,邪毒已去,脉应平和或呈虚象,若见滑数、弦数等脉时,须高度警惕,是否余邪未净、肿瘤复发、转移等可能性。另外,在病情危重阶段,可出现怪脉、绝脉等,常提示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