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疾病是影响育龄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乳房内界限不清的粗条索状肿块或模糊不清的片状增厚组织或质地实韧区域,伴有经前期胀疼或不规律的疼痛,此病好发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组织学上以乳腺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有时伴有囊肿形成和上皮化生为特点,尤其是有上皮异型增生者,更易发生乳腺癌。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西医多采取激素及手术切除为主,但药物往往副作用大于治疗作用;手术治疗破坏乳房的外形,且并发症多、复发率高。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的范畴,乳癖病名首见于汉代《中藏经》。传统中医学认为,乳癖该病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痰瘀凝结,乳络受阻和阳明胃热,热伤血络所致,或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痰瘀互结乳房所致;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痰湿内结所致。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治法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理气通络、调理冲任为宜。因此乳癖的临床辨治常分两种证型:①肝郁痰凝。②冲任不调。传统治疗本病多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用理气药物加减,以疏肝解郁、调理冲任为主治疗,间或有效,但疗效不够理想。魏琳主任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条达,忧思郁怒,则肝失疏泄,脾脏受损,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出现乳房结块疼痛。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循腹而行止胸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痰气郁结,肝肾不足,阳虚痰湿内结,出现乳房肿块疼痛,并随月经周期改变。据魏琳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病例统计约85%的乳腺增生患者有肝郁不舒的因素,故肝气郁结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又因本病随月经周期变化,与肾及冲任直接相关。加之大多数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气郁日久必夹瘀,痰瘀结于乳络则成包块,单纯解郁而不活血则血瘀不化,单纯活血则气郁愈重,因而本病的病理机制属于本虚标实,即其标在肝,其本在肾。治则应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调理冲任,软坚散结为主。后遂据多年临床经验组成乳痛汤方,予柴胡、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当归、赤芍、蜈蚣以活血止痛,煅牡蛎、瓦楞子、穿山甲、瓜蒌以软坚散结,鹿角霜以补肾助阳,调理冲任,白花蛇舌草以清瘀毒,白术以健脾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散结、补肾助阳之功,对乳腺增生病有良好的疗效。并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理气药可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有效消除或缓解主症;活血化瘀药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进乳腺增生之肿块及纤维吸收。通常魏琳主任医师将本病分为以下几型:
1.肝郁气滞,冲任不调。
以乳房疼痛为主,包块不明显,疼痛为胀痛或刺痛,以经前疼痛为主,患者常因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方用逍遥散化裁:柴胡10g,当归15g,茯苓20g,赤芍15g,白术15g,甘草6g,郁金10g,鹿角霜10g,川楝子10g。
按:此类证型一般为乳腺增生轻症,以气滞为主要表现,故治疗以疏肝理气,调理冲任为法,一般5剂即可起效。
2.气血瘀滞,冲任不调。
以乳房疼痛及乳房包块并重,包块明显,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经前经后均有疼痛,经前痛甚,情志不畅、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及经期血块,舌淡红苔薄白,可见瘀点,脉弦涩。治法:活血通络,调理冲任。方用乳痛汤化裁:柴胡10g,当归15g,茯苓20g,赤芍15g,白术15g,甘草6g,郁金10g,鹿角霜30g,川楝子10g,蜈蚣2条,煅牡蛎30g,瓦楞子30g,穿山甲10g,瓜蒌15g,白花蛇舌草30g。
按:此类证型为临床常见证型,由于气滞日久,使血行不畅,经行不利,下不能充胞宫,上不能溢乳房,乳络闭阻,气滞血瘀,凝结成块,不通则痛。经前冲任血液充盈,乳房肿痛加重,月经后气血得到疏泄,肿痛亦随之减轻。可见乳癖者出现血瘀证势所必然。
3.肝郁痰凝,气血瘀滞。
以乳房包块为主,包块明显,质地较硬,疼痛常不明显,疼痛仍为胀痛或刺痛,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及经期血块,舌质暗红苔薄白,可见瘀点,脉弦细或弦滑。治法:理气化瘀,软坚散结。方用乳痛汤化裁内服合(或)乳痛汤微波透入治疗,方药如下:柴胡10g,当归15g,茯苓20g,赤芍15g,白术15g,甘草6g,郁金10g,鹿角霜30g,川楝子10g,蜈蚣3条,煅牡蛎30g,瓦楞子30g,穿山甲10g,瓜蒌15g,白花蛇舌草30g,制商陆6g,山慈菇15g。
按语:此类证型为乳腺增生重症,由于思虑伤脾或肝郁气滞,横逆脾土,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不足,冲任失养,聚湿成痰,痰、气、瘀互结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