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两段原文谈到祝由术。
原文1(《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原文2(《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论》):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黃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內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唐代王冰在《注黄帝素问》中把“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并对移精变气进行了解释:“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认为祝由是以移易、变更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方式,促使患者精神康复来达到治疗目的。
祝由术的具体实行方法大概有4种:
(1)情志相胜法:明代张介宾认为祝由取效的关键在于以胜法胜之,《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三贼风鬼神》曰:“祝者,巫咒之属,即祝由也。胜者,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胜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张氏还进一步对祝由所治的疾病的病因、发病等进行了阐述:“鬼神之事,盖自古惑之矣,故帝特以为问,在欲发明其义以示人也。……故邪者,言其先有病邪,如上文之湿气堕坠喜怒寒温之类,留而未发之谓也。恶者,恶其所憎也。慕者,慕其所好也。故邪未发而新邪复触之,则五志为邪所凭,血气因而内乱,邪正先后,两气相抟,而邪妄之病生矣。但病所从来者,其机甚微,有非闻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卷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云:“吴云移易精神变化脏气,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导引营卫,皆其事也。”
(2)心理疏导法:清代吴鞠通在《医药病书》中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对祝由进行了较全面地解释,“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惊觉之,危言以悚惧之,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予一身治病得力于此不少。”
(3)对神祈祷法: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解释为:“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
(4)符咒法:《圣济总录》云:符禁乃祝由之法。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浅,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深,符印祝诅,兼取并用,禳却厌胜,而不可以已。要之精神之至,与天地流通,惟能以我齐明,妙于移变,是乃去邪辅正之道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