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方剂涉及山茱萸者达200余首。张氏认为:“山茱萸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
(1)敛元气,救虚脱。
张氏认为:“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人元气之脱,皆在脱在肝。故人虚之极者,其肝风必先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山茱萸味酸入肝,大能收敛元气,有救脱之功。“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且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惟重用萸肉以酸敛防其疏泄,借以堵塞元气上脱之路,而元气即可不脱矣。”此论对于晚期肿瘤病人危象可以参考。
(2)通经络,止痹痛。
张氏谓:“凡人体内外有痛处,皆其气血痹而不通。”因肝为罢极之本,主筋脉,主疏泄,而调畅气机,若肝虚不能疏泄,气血不能周流于全身,郁于经络之间,使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且“萸肉得木气最厚……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故用山茱萸大补肝气,流通血脉,疏达经络之功,以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肝虚腿痛、胁痛、腰痛、肢体痿废、偏枯等证,常配伍生黄芪、当归、川芎、地龙、丹参、杜仲、桑寄生等药物。此论对癌性疼痛有启发。
(3)纳肾气,平喘咳。
张氏曰:“喘之为病……有由于肺者,有由于肝肾者。”故主张以滋阴补肝肾,生肝血,镇肝气,平冲逆等法治之。而山茱萸能大补肝肾,取其补肝即以敛肾作用,以摄纳平喘。用治因肝肾两虚,元气不能摄纳肾气,气逆而致之喘促迫急,胸膈满闷等证。此论对晚期肺癌喘证有助。
(4)敛虚汗,熄肝风。
张氏认为:山茱萸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又善熄内风,治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用山茱萸治疗由于汗出过多,致四肢筋脉失于濡养,出现四肢抽搐之内风证,取得较好疗效。次论对脑转移癌有参考。
(5)性收敛,以止血。
张氏谓:“咳血之源由于肺,吐血之源由于胃。”认为久咳嗽久必然会损伤肺中络脉,吐血必为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因“山萸肉之性,又善治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且“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汪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故通过其大补肝气,收敛固摄兼具体开通之力,止血化瘀滞,生新血,常配伍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三七等。此论对肺癌咳血有启发。
(6)益肝肾,以明目。
因肝开窍于目,肾精上注于目,张氏认为山茱萸能大补肝气,以益精明目,治疗肝肾两虚,目瞳散大昏耗,或视物乏力。用山茱萸配羊肝、玄参、菟丝子等明目益肾之品,组成益瞳丸,取得较好效果。此论对脑转移癌有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