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脏与血液的研究早在古巴比伦时代就有着古老的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典籍《医师之秘籍》指出,人体的各个部位之所以能够感觉到心脏的搏动,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血管系统,是从心脏出发,运行至全身。这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关于血液运行的最早设想。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医学家戴奥根尼斯,通过对人体的解剖,记录下了人体的脉管分布和血脉的搏动情况,进而断定左心室是人的“灵气”之所在,空气在被人体吸入后,通过脉管系统遍行全身。这应该是有关血液运行的最早记载。
心 脏
人类对心脏的研究是与血液循环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就认为,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血管系统的中心。但他还不知道血管有动、静脉之分。 后来古罗马的医生盖仑通过自己大量解剖实验得出结论,血管里流的是血液。但是盖仑的理论也不完全符合今天人们的认识。他认为血液不能循环,当它们在血管流过之后,便消失在人体远端。 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的维萨里和西班牙的塞尔维特质疑盖仑的理论,后者更是认为心肺之间存在这一小循环。维萨里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塞尔维特后来也在“异教徒”的罪名下被执行了火刑。多才多艺的达·芬奇通过秘密解剖,提出了心脏内分四腔。1578年出生在英国福克斯通镇的医生威廉·哈维所发表的《心血运动论》是生理学诞生的标志。哈维也是通过逻辑推理,以及解剖大量的动物(蛇和兔)得出该结论的。《心血运动论》指出人体的血管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能循环流动,血液从静脉流入心脏又借道动脉而流往身体其他各处,其动力来源于心脏。由于当时没有显微镜,哈维未能发现毛细血管,但他却预言了其存在。
工作中的兰德斯坦纳
生理学家兰德斯坦纳把大众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其中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AB型血出现最晚,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比较现代的血型。
古代中国关于心的解剖,史书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殷本纪》:“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传统上,中医认为,心为一身的君主,脏腑百骸均遵从其号令,人的聪明智慧也是从心而出。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在五行属火,以阳藏而通于夏气,故为阳中之太阳。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脏与小肠腑相合,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经。
目前世界各国对心脏生理、病理和药理学等方面都展开了广泛研究。例如为外周动脉堵塞患者利用干细胞再造血管,为心瓣膜发生病变的病人提供人造瓣膜。还有很多国家为治疗心律失常而投入到心脏起搏与心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之中。
心脏堪称“人体的太阳”,在我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中医《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人的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总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
国的《四部医典》中,对心脏的描述如下:“心脏如同国君正襟危坐,肺五母叶就是五大臣,肺五子叶好像五太子。肝脾犹如大小两妃嫔,肾如外相力士顶大梁。”心脏由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左侧为左心,右侧是右心,左右两侧互不相通。上下也由间隔分开,上面叫心房,下面叫心室,上下有孔相通。这样心脏就被分为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而在心室中,左心室壁又比右心室壁厚。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才能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心室,所以,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比右心室长,所以,左心室又比右心室壁厚。正常情况下,右心室壁的厚度只有左心室壁的1/3。
由心房通向心室的孔道,叫房室孔,房室孔上附有柔韧的瓣膜,可以适时打开和关闭。血液不能从心室返流回心房,正是与房室瓣的特殊构造有关。右侧房室孔上附有三片花瓣形的瓣膜,叫三尖瓣;左侧房室孔上附有两片花瓣形的瓣膜,叫二尖瓣。如把房室孔比为“活门”,则右侧的活门为“三扇门”,左侧的活门为“两扇门”。由于房室之间有了“活门”,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可以直接连通,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也可以直接连通。也就是说,右心房的血液可以通过三尖瓣孔流进右心室,而且血液只能顺着这个方向流动,不能返流。
心脏血液循环示意图
一颗正常的心脏,通常来说,其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左心室把血液泵往动脉,这必定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厚实的心室壁才能抵抗更大的压力的冲击。此外,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血液只能向所朝的方向从心房流入心室,不能回流。
具体来说,如果你剖开一个心脏,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心室壁内面有几组乳头状的肌肉,乳头肌能够收缩,其顶端由细而富有弹性的腱索和房室瓣的边缘连接。乳头肌收缩时,腱索拉紧,如同拉动堵在瓶口的活塞一样,把房室瓣拉下来,这样房室孔开放,房室间就可以自由交通。乳头肌松弛时,瓣膜又恢复原位,将房室孔关闭。腱索和瓣膜边缘连着,使它不能翻转,同时充满心室的血液把瓣膜抵着,使房室间的交通完全断绝,血液自然就不能由心室返流回心房了。
心脏之所以能日夜不停地自我跳动,是因为人体右心房处有一种由特殊细胞构成的小结节,医学上称之为窦房结。它可以自动而有节奏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部位,引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并使心脏进行有节律的周而复始的收缩和舒张。心脏的每一次收缩与舒张为一个心动周期,每个心动周期都包括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室舒张和心房收缩四个阶段。正常的心动周期顺序为:先是两心房收缩、然后心房舒张。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舒张状态,心房进入舒张后不久,心室又开始收缩,随后又进入舒张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体外就表现为心跳。
心跳首先是由窦房结发起的,并维持着人体的血液循环,医学上将其称为窦性心律。窦房结的频率为每分钟60至100次,但有25%的青年人心率为50至0次/分,六岁以前的儿童可超出100次/分,初生婴儿则可达100至150次/分。因此当父母抱孩子到医院看病时,见到心电图报告单上写着窦性心律时,就不要误认为这是异常的心律了。如果窦房结因细菌或病毒的侵袭就会发不出信号,医学上称为窦房结功能不正常。此时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将不能维持,孩子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严重者可因脑部缺血、缺氧而晕厥,此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以便使窦房结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心脏的跳动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它也需要从血液中得到供应。而向心脏自身供应血液的动脉,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分支于从左心室出来的主动脉瓣稍上方。冠状动脉围绕着心脏,沿着心房与心室的界线分布。从这些分支又分出沿着左右心室之间下行的分支,像帽子一样包住整个心脏。心脏就是在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下,才能一直不停地跳动,从而让血液无止境地循环下去。冠状动脉必须根据心肌的活动状态随时调整血流量,如果冠状动脉不畅通或阻塞了,就会出现心肌的供血不足,此时就容易引起人出现心肌梗死。
正常的心率
正常成年人每分钟的心跳应在60~100次,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慢。但因个体间的差异不同,每个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平均每分钟75次左右。如果一个人的心跳次数突然减慢可能就预示着危险。
据计算,输送到冠状动脉的血液,平均每分钟约250毫升,只占心脏搏出血液量的4%。但是,心脏所消耗氧气的量,却占到全身的11%。也就是说,从血液中氧气的利用率来说,心脏是全身脏器中耗能量最高的。而且,心脏的耗氧量,在剧烈运动时会增大到人安静时的九倍。由于心脏肌肉在消耗氧气时所产生的物质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都具有弛缓平滑肌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刺激交感神经来提高心脏的活动,使冠状动脉的平滑肌自动弛缓,从而达到减少血管阻力的作用。
心脏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跳着,反复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富含氧气与养分的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角落。心脏跳动的次数,在安静时每分钟为70次上下,而心脏每次跳动所压缩出的血液量为80毫升,相当于半杯咖啡的量。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算算,心脏一次送出80毫升的血液,而一分钟跳动约70次,一天累计有8000升,相当于40桶汽油的容量,重量约为8吨。因此,一年3000吨,如果活到80岁,则会达到24万吨。这样巨大的数量,可以匹敌一艘大型油轮的装载量。并且据估算,心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送出约5升的血液,运动后心跳加速,血液输出量就会增加,跑步的时候约输送30升。正常情况下,心脏在24小时内做的功相当于把32吨的重量升高0.33米,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它的工作量还可以增加三四倍。如果心脏以8米/秒的速度喷出血液,一分钟就能使血液喷涌出500米。不得不承认心脏的工作量是如此的巨大啊!
当心脏泵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不可避免地会给血管壁造成压力,这就是血压。血压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血压在多种因素调节下保持正常,从而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足够的血量,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当人的心脏收缩时,从心室泵出的血液对动脉血管壁内侧所产生的压力就会达到最高,此时动脉血管内壁的压力就叫做收缩压,也叫高压。成年人的收缩压如果小于或者等于120毫米汞柱,就是比较理想的血压;如果小于或者等于130毫米汞柱,这也属于正常血压的范围;如果收缩压在130毫米汞柱和140毫米汞柱之间的话,这就是临界高血压,这就需要注意了,稍不小心就会成为高血压。如果这个值在140毫米汞柱以上(包括140毫米汞柱),就可以断定是高血压了;当心脏舒张的时候,血液会暂时停止流入动脉,这个时候已经流入动脉的血液依靠血管壁的弹力和张力作用,会继续流动,对动脉血管产生压力,这时血管内所产生的压力,就叫舒张压,也叫低压。成年人的舒张压如果小于90毫米汞柱,就是正常的,如果大于或者等于90毫米汞柱,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了。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指用人为的方法,通过徒手或机械装置使空气强制而有规律地进入患者肺内,使患者获得被动式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生命。人工呼吸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图为口对口吹气的人工呼吸方法。
此外,成年人的正常心跳应为每分钟60至100次,而新生婴儿能跳150次。小孩处于生长发育期,新陈代谢快,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养料和排出的废料比较多,所以心脏就跳得快些,以加快血液循环。此外,人在跑步或游泳时,心脏就会“怦怦怦”地剧烈跳动。这是因为,人在运动时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这时心脏就必须加速跳动,以推动血液运输大量的养分和氧气,来保证身体的需要。所以,人在运动时心脏就跳得快些。根据有关方面的实验证实,人的心脏一生会跳动25亿至30亿次。科学家发现,乌龟寿命可长达177年,因为它每分钟的心跳只有6次,一生心脏的跳动约5.6亿次。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哺乳动物(人除外)一生的心跳次数基本上是一样的,大约是7.3亿次,而人一生的总心跳次数为25亿至30亿次。心脏跳得越快,人的寿命就越短。
正常的血压
简单来说,通常一个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高压在120毫米汞柱左右,低压在80毫米汞柱左右是正常的;另外由于性别等因素,成年男子的血压会比成年女子的血压高5毫米汞柱左右。血压过高或过低都是心血不正常的表现,应引起重视。
心脏是生命的源泉,心跳一旦停止就意味着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是,人的心脏却是可以更换的,进行换心手术,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病人的捐献心脏。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体外循环机”暂时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这样,心脏就得到了暂时的休息,医生便可以进行心脏移植了。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移植的风险特别大,只适合于冠心病、心肌病、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严重的心肌炎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例长期存活的心脏移植病人,其他多数都已死亡。因此,我们必须善待自己的心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别换心脏。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都是指心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共同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心脏不停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各个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而,维持血液循环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下是血液循环系统功能表:
此外,从血液流经的部位上看,血液循环系统又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经心肌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分支动脉,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血管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通过毛细血管再经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所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则进入血液中,此时,动脉血就变为了静脉血。从组织间液中出来的静脉血管再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中。血液由此再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又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整个人体循环的过程。体循环的循环线路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从具体上说,心脏送出来的血液,经过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然后又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再返回心脏。血液按这个顺序运行,速度非常快,在体内循环一圈只需要20秒钟,依此速度算,血液在一小时内可循环180圈,1年是157.68万圈,如果一个人活到80岁,血液会在体内循环12614.4万圈。
自然界中的蜂鸟
心跳的速度决定新陈代谢的速度,全世界心跳速度最快的动物是紫晶林星蜂鸟。它的心跳可达每分钟4800次,因此,它们每天消耗的食物重量远远超过自身的体重。
而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开始的。静脉血从右心室泵出后,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肺循环的途径为: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状况却是,胎儿的营养及氧气来自母体的胎盘,胎儿的静脉血经两条脐动脉进入母体胎盘,经绒毛内毛细血管汇成一条脐静脉输入胎儿体内。因母体血只流通于胎盘的绒毛间隙内,故胎血与母血不直接混合。但母体血中的营养物、激素及氧气等可与胎血中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在胎盘内进行交换。含氧的新鲜动脉血会在脐静脉经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其首先到达肝脏。在此过程中血液分道扬镳:一条经静脉导管直入下腔静脉,另一条经门静脉入肝,通过肝静脉再到下腔静脉,然后进入右心房。在下腔静脉瓣引导下,经卵圆孔到达左心房,与肺静脉回流的少量血汇合到左心室,经主动脉后主要供应头颈与部分上肢。由头颈、上肢回流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返回右心房,并与下腔静脉回流的少量血混合后注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入肺。因胎儿肺尚无呼吸,故仅少量血入肺,大部分血经动脉导管回到主动脉的末端,并与来自左心室的血液混合后,经主动脉到达腹、盆腔内脏及下肢,其中大部分血经脐动脉返回母体胎盘。
由于胎儿上半身接受的血液营养物和氧气均含量较高,所以胎儿的头及上肢最发达。此外,肝脏也接受较多动脉血,因此婴儿肝的体积较大。而到达腹腔其余内脏和下肢的血以静脉血成分较多,故发育不佳。
体循环及肺循环示意图
英国生物学家威廉·哈维通过自己多年的实验、大量的研究,以及缜密的推理,终于在1628年提出血液循环这一概念。并提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也分为单循环和双循环。
胎儿出生后,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表示其肺开始呼吸,肺循环开始运转,胎盘循环随脐带的结扎而停止工作。大量肺静脉血涌入左心房,使左心房压力突增,从而使卵圆孔闭锁形成卵圆窝;动脉导管也于呼吸开始后闭锁成肝圆韧带;静脉导管闭锁成静脉韧带。所有这些变化在胎儿出生后为婴儿的独立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启了大、小循环交替,并逐渐完善循环系统功能,使身体各部更加均衡协调、合理而科学地发育。
动 脉
人体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就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各处。人体大大小小的血管有1000多亿条,如果将人体的所有血管接成一条线,据估计,成人的血管总长度约为96000公里。地球一周是40000公里,也就是说,人体血管接成一条线之后,长度可以绕行地球两周半。
在广布于人体的众多血管中,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管就是动脉,又称为动脉血管。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其中最粗的就是大动脉,直径达二三厘米。越往末梢血管越细。毛细血管前的小动脉,直径只有50微米(1微米=0.000001米)。动脉的血管壁较厚,分为内膜、中膜与外膜,主要由平滑肌与内弹性膜构成。由于要适应血流的压力,所以,动脉血管的平滑肌较发达,壁管较厚,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伸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地搏动。
动脉的管壁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构,是与其功能分不开的:当心室泵出血液时,管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这样一伸一缩就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而中、小动脉在神经的支配下收缩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液流速、维持和调节血压。像主动脉这种很粗的动脉,其特征是壁中有大量可以像橡胶一样伸缩的细胞外纤维,称为弹性纤维。这些弹性纤维形成多层薄板,平滑肌细胞夹在薄板之间。由于壁的这种特征,主动脉又被称为弹性动脉。弹性动脉接受从心脏中泵出来的血液,并且还有让血液减速的功能。如果主动脉壁没有弹力,像铁管一样坚硬,在流动到小动脉的过程中,血液就会时而以惊人的势头流动,时而迅速停止,血液的流动就不能维持畅通。所以,主动脉必须要保持很好的弹性才行。很多老年人得的心血管病,就是因为动脉血管硬化造成的。其症状表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等。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发生了,只是到了中老年时期才加重而显现出来。所以,人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注意对血管的保护,这样才不致于老年发病。
胎儿在母体中的血液循环
在母体中的胎儿的循环途径大致为:母体→脐→胎盘→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全身。其中右心房有三分之一的血液经卵圆孔也进入了左心房。因此,在胎儿发育初期,血液不经肺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如同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多由人体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
血液从心脏泵出,必须靠肌肉性动脉的帮助。肌肉性动脉是通过平滑肌细胞的紧张程度来调节血管的粗细,从而改变对血液的阻力。肌肉性动脉会调节血液的分配,即决定从心脏泵出的血液往什么地方多流动,往什么地方少流动。全身的血压,正是在心脏的搏动和这种肌肉性动脉的紧张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的。由于肌肉性动脉对血流的流动有阻力功能,肌肉性动脉也被称为阻力血管。
肌肉性动脉的阻力受多种因素调节。首先,自律神经的刺激会调节平滑肌的收缩。在运动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度提高,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出的传导物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平滑肌细胞在它的刺激下会收缩。不过,分布在肌肉中的动脉和心脏的冠状动脉是例外,在交感神经的刺激下平滑肌弛缓,血管扩张。这样,在运动时流向内脏的血液就会减少,而流向肌肉与心脏的血液就会增加,以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
此外,根据动脉运输血液的目的不同,可将动脉分为肺动脉和体动脉。肺动脉负责将体静脉的血运送到肺部,在肺部给血液充氧,而体动脉则将有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为细胞提供氧气和养分。
静 脉
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全身的静脉可区分为肺静脉和体静脉两大部分。肺静脉左右各一对,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向内行注入左心房后部。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动脉血输送到心脏,继而通过动脉运往全身。肺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氧,所以血色鲜红,而体静脉中的血液中因为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血色暗红。此外,在体循环中,静脉数量多、行程长、分布广,主要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肝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手部静脉
静脉中容纳了全身70%的血液,表浅静脉透过皮肤可以看见,上下肢浅静脉常用于抽血、静脉注射、输液等。
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脏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门静脉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入肝的静脉管道,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分成毛细血管网(与肝动脉血一起注入肝内血窦),然后再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动脉与静脉的比较图
如图中所示,动脉的管壁比静脉厚,这是因为动脉要承受强大的来自心脏搏动的压力。在静脉管内存在静脉瓣,它可以防止静脉中的血液倒流。
毋庸置疑,人体中流动的血液都必须通过静脉回到心脏。故而人体内的静脉,直径两毫米以上的都有瓣膜,即静脉瓣。瓣膜是成对出现的,其形状如半月状的小袋,袋口朝着心脏方向,以保证血液只流向心脏方向而不会反方向流动。在重力影响较大的下肢静脉中,静脉瓣较多。四肢的肌肉收缩时,静脉受到压迫,两个瓣膜之间的血液,就被送往心脏的方向。静脉的这种结构,有利于血液通过静脉向心脏回流。
此外,人体内的静脉大小不一,根椐静脉血管的粗细,可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
微静脉的管腔不规则,血管直径为50至200微米,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外膜薄。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也有物质交换功能。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内的后微静脉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小静脉直径达200微米以上,内皮外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外膜也渐变厚。
除大静脉以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都属中静脉。中静脉血管直径有2至9毫米,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不明显。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动脉薄得多,环形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没有外弹性膜,由结缔组织组成,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大静脉直径在10毫米以上,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等都属于这种静脉。大静脉的管壁内膜较薄,中膜也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有时甚至没有平滑肌。而外膜则比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静脉与动脉有许多地方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动脉是将血由心脏运往身体各处,而静脉则是将血由身体各处运往心脏。动脉将含有氧气及营养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而静脉则将回收了二氧化碳和废弃物的血液运送回心脏。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血管的收缩来产生压力,让血液循环流动,而静脉则是通过身体运动时的压力差来促进血液流动的。所以,动脉血是脉动的,血压一阵大一阵小。而静脉血则是平稳流动的。同时,动脉血压力大,静脉血压力小。
动脉血因为携氧量多,一般呈鲜红色,并且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而静脉血则因携带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般呈暗红色,并含有代谢物质(废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肺静脉中流动的就是含氧量很高的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呈暗红色的静脉血。
与动脉相比,静脉血管的壁很薄,即使内压稍微升高,也会很容易膨胀。尤其是小静脉,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管壁的易拉伸程度得到调节。交感神经的作用被抑制,静脉就更容易储存血液,返回心脏的血液量就减少。相反,如果交感神经兴奋,静脉壁就不容易伸展,返回心脏的血液量就会增加。心脏得到更多的血液,就会增大收缩力,以更高的压力泵出血液。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静脉又有储存血液的功能,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容量血管。
如果你观察自己的手背,会发现上面分布着许多蓝色或青色的血管,这些血管都是静脉。此外,我们从皮肤上可以看到的血管几乎都是静脉,因为动脉一般都位于身体的深处,在体表是看不见的。静脉里流的血液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血呈暗红色,而这种暗红色因被一层黄色的皮肤遮住,所以看起来是蓝色或青色的。
四肢深处的静脉,是缠绕着动脉分布的。这是为了不让身体的热量消散。从心脏中泵出的血液,在身体的中心获得热量,温度较高。而四肢的静脉中的血液在肢端被冷却,温度较低。静脉中温度较低的血液,被温度较高的动脉血加热,就能让整个身体的温度不降低。所以,人的构造是非常精密的。
静脉的功能是将身体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静脉血回流的动力不是依靠管壁本身收缩造成的那种大压力差,而是靠管道内较小的压力差来促进流动的。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有很多,如心脏的收缩力、重力、呼吸运动以及静脉周围的肌组织收缩挤压作用等。比如,人在吸气时,胸腔的内压降低,腹腔的内压升高。因此,腹部的下腔静脉的血液就向着胸腔中的心脏推进。这种四肢的运动与呼吸运动起着泵的作用,帮助血液在静脉中流动。因此,如果不运动四肢的肌肉,血液的回流就会受到阻碍。还有,腿部的静脉还必须战胜与心脏之间巨大的压力差才能向心脏方向输送血液。如果一直采取站立姿势,腿部的静脉壁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异常膨胀,形成静脉瘤。所以,长期保持站立的姿势,腿要发肿就是这个原因。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小血管,它是遍布全身的组织器官,其管径极细,仅能容许一个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身体中血液运行的中转站。每条毛细血管都非常细,直径约10微米,只能勉强让血液中的细胞通过。而且每一条毛细血管的管壁都非常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毛细血管的横截面积合计达主动脉的500倍。在主动脉中以每秒50厘米的速度流动的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仅以每秒一毫米的流速缓慢流动。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介于动脉、静脉末梢之间,相互连接呈网状。毛细血管分布广泛,人体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和被覆盖上皮外,遍布全身各处。因此,毛细血管具有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缓慢的特点,利于血液在此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构成的血管网使动脉与静脉相连,血液在毛细血管网内的流动是整个循环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首先,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这些营养物质与氧结合,释放出能量。然后,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毛细血管壁送入血液。
毛细血管是由内皮细胞的薄板形成的圆筒。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脏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形状各有不同。有的内皮细胞形成没有孔的连续构造,有的内皮细胞有很多圆孔,还有的细胞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因此,在显微镜下,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型。
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微循环模式图
毛细血管是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也称为微循环。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把来自静脉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排泄出去,再为这些血液输入新鲜的氧气和活力,因此,毛细血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
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膜的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隔膜一般厚4至6纳米。 这类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器官和肾血管球等处。
而血窦是指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细胞上面有大孔的毛细血管。这类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有的基膜连续,也可能不连续,仅由网状纤维缠绕;脾血窦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隙也较大。
毛细血管内皮的不同形状,取决于与外侧组织液交换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在其内外只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内皮形成没有孔的连续构造。而在内分泌腺、肾脏、肝脏等通过毛细血管进行大量物质交换的脏器,内皮细胞有很多孔。
血 液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它由漂浮在血浆中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血液中的每一种成分——无论是细胞,还是液体,都在人体内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血液的重量大约是人体重量的十二分之一,其成分为血浆及漂浮在血浆中的血细胞。血浆占总量的55%,其中有91%至92%的水分和8%至9%的蛋白质、无机盐及其他有机物质。在占血液45%的有形成分中,其中大部分是运输氧的红血球。此外还有杀死入侵细菌、保护身体健康的白血球以及堵塞伤口防止出血的血小板。这些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并始终维持一定的数量。它们不停地在血管中流动,供给人体每一个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确保它们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而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通过血液送出体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血液就没有生命。
O型血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
如果将全世界看做一个大村落,那么,O型血占人口的63%,A型血为21%,B型血为16%,AB型则不到5%。欧洲社会至今仍然是A型+O型社会,并且O型的比例要高一些。在我国,汉族中以O型最多,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0%~40%;A型占24%~31%;B型占26%~32%;AB型最少,只占6%~10%。在英国,A型的人比B型的多一倍。
人体的血液通常情况下,都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因为在心脏内有房室瓣、肺静脉和主动脉。主动脉内有动脉瓣,而静脉里也有静脉瓣,它们都只朝一个方向开口,这样血液就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如果血液反冲,它们就会关闭,血液就不能倒流。心脏、动脉与静脉的这种结构,就是为了防止血液逆流的发生。血液的流动是通过心脏压缩,由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的。血管分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两大类。血液从心脏出发,通过动脉血管流到身体各处,把营养送给各个细胞。细胞利用完营养物,再把代谢“废物”排到血液中,由静脉送到肺、肾等器官,使血液净化后,再送回心脏。
花生——补血佳品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此外,花生、红枣、黑豆等都是补血的上品。
人体的血液流动,按照上腔静脉—右心房—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上腔静脉(大静脉)这样一个顺序进行流动。
然而在血液的流动中,心脏通过不停地跳动,向身体的各个器官输送血液,而输入最多的地方便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肝脏。在心脏输往主动脉的血液中,输送到脑的血量占全部的15%,心脏部分(心肌)占5%,肠与肝占25%,肾脏占20%,肌肉占20%,皮肤占5%。从这个输血量,我们都可以看出各个器官对于身体的重要程度,或者说是活跃度。剩余10%的血液用于维持骨骼、生殖器等其他器官的活动。
血液中的成分
人们常说的“血腥味”其实是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散发出来的味道。因此,当血液干结的时候也会呈现出铁锈一样的褐色。
人的身体有神奇的新陈代谢现象,血液的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也不断地发生,每天有40至50毫升衰老的血液消失,又有相等量的新鲜血液被制造出来,加入血液循环之中,所以人体的血液并不会越流越少。人体血液成分的这种吐故纳新活动非常活跃,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平均寿命为9至13天,血小板平均寿命为8至9天。
血液中的白细胞
白细胞在血液里的成员众多,据估算,一个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
人体的血液需要不断地产生与更新,那么它们来自于哪里呢?血浆里的水来自于食物和饮料,血细胞是由人体内的造血器官产生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某些白细胞是由长骨里的骨髓制造的,另外一些白细胞是在一种叫淋巴结的特殊组织内产生的。
人在不同的时期,其造血器官是不同的。胎儿时期的血液是在肝脏、脾脏、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器官内产生的,胎儿在母体内两周左右,就已经有了血管,可以合成血红蛋白了。随着胎儿逐渐长大,肝和脾是他的主要造血器官。而婴儿的造血器官又不同于胎儿,它是由位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取代了肝和脾的功能,而且最终发展成为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造血器官,成人的血液就主要在骨髓中产生。
对于东方人来说,一个健康男性平均每千克体重大约有80毫升的血液。如果他的体重是60千克,那么他全身的血液大约是4800毫升。而女性比男性还要少一些。一个健康女性每千克体重约有75毫升血液。此外,人体血液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常的血量变化,一般不超过10%。一旦超过这个比率,如成年男子一次失血500毫升以上就可能发生轻度休克。要是血量损失超过30%,那就有生命危险了。而女性,因为其生理构造等原因,比如说每月的月经,怀孕生产后的大量出血等,都会造成其体内的血液大量流失。所以,女性需要经常补血。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并不是单纯的红色液体,而是含有各种细胞的有生命的液体。由于血液的作用,氧气和营养被输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二氧化碳和废物也被回收和排出。在细菌与病毒入侵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将其击退;在输送血液的血管出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加以修复;除此之外,血液还会输送根据身体的状态调节器官机能的激素。血液是为了保护体内环境而不遗余力的超级物流系统。
具体说来,人的血液有运输物质、保护机体、信息交流和保持体温等四种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首先,血液能将养料运至身体各处并运走代谢废物,这主要体现在红细胞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上;其次,血液保护身体免受微生物侵害,通过凝结来治愈伤口,这个功能主要是由白细胞来完成,它能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体内免疫发生过程;再次,血液通过激素将化学信息传到身体的某部分;最后,血液还是热的良导体,对保持体温恒定起重要作用。
红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的细胞之王,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此外,红细胞还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能帮助血液抵抗病菌的侵扰。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生病后往往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除此之外,血液中的红血球是人体内比较独特的细胞,不同于其他细胞,因为它没有细胞核。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个装着血红蛋白的口袋,血红蛋白很容易与氧结合。当周围氧气压力较高时,血红蛋白分子就会与氧气分子结合,当压力较低的时候则会将其释放出来。由于血红蛋白的这种性质,肺部毛细血管中积蓄的氧气才会被释放到全身的毛细血管中。红血球除了能运输氧之外,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帮助二氧化碳溶于血浆。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不能充分溶于水。然而当二氧化碳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分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就能充分溶于水。在红血球中,就含有大量催化这种反应的碳酸脱水酶。
菲尔肖
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1821—1902年)提出:“一切细胞,无论正常的还是病理的,毫无例外均来自已有的细胞。”他的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此外,血液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又称为红血球,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久、行程最长、工作最繁忙的成员,它日夜不停地在血管中奔跑着。红细胞的体积非常小,直径约八微米,并且,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内凹的圆盘状,是体内最小的细胞之一,但却在血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每立方毫米的血液计算,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为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有380万~45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红细胞的特殊形状既增加了携氧面,又能灵活地穿过毛细血管等狭窄空间。红细胞在骨髓里形成,并在此失去细胞核。由于细胞核消失,红细胞的身子变柔软了,它可以通过很窄的毛细血管去接近每个组织细胞,把氧气和养料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料带走。在动脉中,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氧气,所以颜色是鲜红色。而静脉血中,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所以血液是暗红色。
白细胞吞噬细菌过程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健康卫士,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保护血液健康、鲜活地运行。
红细胞在血液中的运动过程就像一辆载满氧气的小车,靠心脏供给它的动力,在血管里勤劳地滑行。红细胞可以自由地伸缩和弯曲,不管是多么细的血管都能通过,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然后卸下氧气,带上细胞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返回肺部;到了肺部,又丢下二氧化碳气体,再载上氧气,就这样反复地运输着。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在这120天里,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流动30万次,然后解体。死亡的红细胞被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吞食掉,红细胞留下的物质可作为造血的再生原料。因此可以说,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勤劳的运输员。
血液中还有一位极为重要的护卫——白细胞。白细胞是参与机体防御的一类血液细胞。在血液中的白细胞,其实并不真是白色的,而是近于灰白色,呈胶状。生产白细胞的地方很多,如骨髓、淋巴结、脾脏与胸腺等,这些地方都是产生白细胞的场所。白细胞的个头比红细胞大些,直径有10~15微米,它能从血管内渗透出来,也能改变形状,但数量少,正常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中有6000~8000个白细胞。如果少于4000或超过10000个,都是人体有病的信号。白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具有参与细胞免疫、吞噬细菌、产生抗体、传递免疫信息等功能。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分为五类,即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其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的主力军;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也称为巨噬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大的,它能吞噬掉侵入体内的细菌、异物、体内细胞废物等,并进行处理。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其中单核细胞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而淋巴细胞,其主要功能就是可判断进入体内的物质是否为异物,并发出指令让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进行吞噬。
白细胞数量庞大,一滴血液里就有一万多个,而且形状千变万化,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细菌和病毒。当皮肤被划伤后,伤口就会红肿、发热,这是白细胞杀过去同细菌作战的结果。当肺、胃、肠等内膜上有细菌时,白细胞就会改变形体,变得很细小,以便渗出血管,去剿灭细菌。因此,白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它们凭着自己超强的杀敌本领,抵抗病菌和其他异物的侵袭,吞食进入人体内的细菌,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在杀菌过程中,白细胞中的五种细胞对敌作战各有分工。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伤口处抵抗外敌入侵,包围细菌和异物;嗜酸性粒细胞消除异物的毒性;嗜碱性粒细胞则释放抗凝血剂使血管扩张与收缩,消除炎症;淋巴细胞和病菌作战并能使癌病部位收缩;单核细胞会突然变大,变成巨噬细胞,把大个的敌人整个吞下去。我们见过的伤口化脓,这脓就是部分白细胞在吞噬毒性较大的细菌时,被破坏牺牲的尸体。
放血疗法
血液是人体的根本,虽然人体中的血液还不到人体重量的十分之一,但它却主宰着人的生命的延续,血液对人身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身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血液还能调节身体内激素的分泌、平衡体内的酸碱度,血液中的成分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图为风靡古代欧洲半个世纪的放血疗法。
血小板与血细胞一样,都存在于血液中。它又不同于血细胞,因为它并不是完整的细胞,而是很小的细胞碎片,没有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的。血小板长约1.5~4微米,宽0.5~2微米。每个血小板的大小约是红细胞的1/3。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3000~4000个血小板。各种侵害骨髓而使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会影响血小板的质和量。当血小板数量降低时,很容易发生出血不止的现象。因此,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凝血。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然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状的纤维蛋白,红血球与白血球等纠结在纤维的网眼中,形成血液的凝结。凝结的血液堵住了伤口,出血就停止了。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进一步帮助止血。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10万~30万个,平均为20万个,1/3的血小板平时储存在脾脏中。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
血型示意图
血型通常分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另外还有RH、MNS、P等极为稀少的十余种血型。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做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因此被称做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量不能太大。如果要大量输血的话,最好还是在相同的血型之间进行。
此外,血浆也是血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呈淡黄色的液体,其中大约90%是水,还有大约10%由溶质分子组成。溶质中以蛋白质的含量最多,约为血浆的6%~8%,其他为少量的营养物质、呼吸性气体、代谢后的化合物等。除此,血浆中还含有氯离子、钠离子等离子,还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等低分子有机物,以及多种蛋白质。让血液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就是其中的一种蛋白质。
剖宫产
中世纪时期,生孩子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由于止血技术落后,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女人们极易因为大出血而死去。因此,那时候婴儿的存活率也非常低。图为中世纪时期,一个医生正从一个剖宫的妇女肚中取出婴儿。
血液的蛋白质大部分是白蛋白,分子较小。白蛋白起着在毛细血管中留住水分的功能。此外还含有多种球蛋白。在球蛋白中,丙种球蛋白是对细菌等异物进行特异性攻击的抗体,也是血浆的成分。由内分泌腺分泌作用于全身细胞的各种激素,也包含在血浆中,被运输到身体各处。另外,血浆中也含有抵抗病原体的物质,用以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的侵害。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及废物,同时维持血液的稳定成分。
血液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被看做是血液中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生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以血小板为其命名。
一个人的血型是与生俱来的,通常来讲,终生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即使由于疾病或出血(特别是手术时出血或创伤出血)等原因使人的血液供应不足时,医生多会采取相同血型输血的方式,使人体的供血量恢复正常。输血之前,医院化验室要将少量的供血者血液与少量的接受输血者的血液混合在一起,以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匹配。如果供血者与接受输血者的血型属同一类型,输血就会很安全并且有效。这种配血检查对输血安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发生改变。 一是移植了骨髓干细胞后的变型。人如果患了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干细胞造血,移植后,受者的血型就可能改变。 还有一类血型改变是临时的或不彻底的改变,从本质上看,但不算是血型改变。比如一个肿瘤病人,如果他接受放射疗法,大剂量的放射线辐射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和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变化,从而造成血型改变。肿瘤本身的原因也可以造成红细胞抗原的变化,在检测时表面上也好像产生了血型改变。但这种血型改变仅属表现型的改变,不是基因型的变异。这类血型改变是短暂和不彻底的,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可能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
放血部位
放血是中世纪医生治疗各种疾病一试万灵的疗治方法,医生通常选择的放血部位有40多个,13个在头部,17个在手臂和手掌上,还有9个在腿和脚上。尽管肘部的静脉放血有损伤神经的危险,但通常被用来治疗胸部、腹部和眼睛的疾病。图为中世纪医生为病人放血的具体部位。
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000年曾被一些西方学者列为近一千年来影响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几十件大事之一。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血液循环发现的重要意义,他说:“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如果我们要讨论哲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血液循环发现史的研究无疑会成为一面最好的镜子,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启迪,让我们能够从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一条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接近真理的捷径。
截肢手术
这幅选自1517年汉斯·冯·吉尔道夫所著的《伤口手术的实用手册》中的插图描述了给病人截肢的场景。整个过程中,病人的眼睛被蒙起来,看不到手术进行的过程。那时的医生如果在截肢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越短,则技术就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