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7.1.2.1 按病因分类
(1)失血或失液性休克 大量失血或失液引起的休克,又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早期为烧伤性休克,晚期若合并感染可发展为败血症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各种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等引起的休克。
(4)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称为感染性休克。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者占感染性休克总量的70%~80%。内毒素在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故又称内毒素性休克。重度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故也称其为败血症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品或疫苗等过敏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6)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功能严重障碍而引起休克。
(7)神经源休克 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剧烈疼痛等引起的休克。
7.1.2.2 按始动环节分类
生理情况下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流量的基本条件有三个: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和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多种,但微循环血量减少是休克的共同之处。根据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始动环节,可把休克分为: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失液、烧伤→血容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休克。
(2)血管源性休克 过敏、脊髓麻醉、脊髓损伤→外周血管舒张→血管容量增大→血液淤积在外周微血管→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休克。
(3)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心排出量迅速减少→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休克。
现把休克的各病因与始动环节之间的关系总结,如图7-1所示。
图7-1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7.1.2.3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 此型临床上多见。因心排出量降低而外周阻力增高而得名。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及乳酸酸中毒等,因皮肤湿冷故又称“冷休克”。
(2)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 此型临床上少见。因心排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降低而得名。临床表现为皮肤粉红色、温热而干燥、少尿、血压下降等,因皮肤红而暖故又称“暖休克”。
两型休克的特点总结,见表7-1。
表7-1 高动力型休克与低动力型休克特点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