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 保护、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应用人工心肺机、血液透析等办法,保护和维持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本章小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机制强烈激活,引起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功能亢进,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DIC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妇产科疾病、手术及创伤等。组织损伤、VEC广泛受损、血细胞损伤、促凝物质入血等均可激发DIC的发生。其典型发展过程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严重酸中毒)、微循环障碍等。DIC的功能代谢变化有: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和贫血。积极防治原发病、改善微循环、恢复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保护和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是治疗DIC的重要方法。
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单选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 )。
A.独立疾病 B.临床症候群
C.病理过程 D.体征
E.症状
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3.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
A.严重感染 B.宫内死胎
C.大面积烧伤 D.胰腺癌
E.器官移植
4.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 )。
A.凝血酶原 B.纤维蛋白原
C.钙离子 D.Ⅻ因子
E.组织因子
5.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
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E.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6.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机制是( )。
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纤维蛋白原 D.继发细菌感染
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
7.DIC病人出血与( )关系最密切。
A.凝血因子Ⅻ的被激活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
C.抗凝血酶物质增加强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E.血管通透性增高
8.DIC病人晚期出血的原因是( )。
A.凝血系统被激活 B.纤溶系统被激活
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 D.凝血系统活性大于纤溶系统活性
E.凝血系统活性小于纤溶系统活性
9.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血小板大量减少
C.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D.微循环障碍
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10.华-佛综合征的机制是( )。
A.肾上腺急性缺血坏死 B.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C.肾上腺髓质出血性坏死 D.肾上腺血管栓塞
E.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1.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 )有关。
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12.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
A.中毒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3.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 )。
A.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C.异型输血 D.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
E.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14.DIC低凝期( )。
A.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B.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C.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D.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E.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二、问答题
1.试述DIC的发病机制。
2.严重感染为什么易发生DIC?
3.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4.试述DIC病人发生贫血的机制。
5.试述DIC病人发生广泛出血的机制。
6.肝功能严重障碍病人为何易发生DIC?
拓展阅读书目
[1]杨燕初,孟冬月.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王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肖献忠.病理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李玉林.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许俊业.病理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汪晓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