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氨中毒学说
氨中毒学说是最早提出也是最重要的学说之一。有资料显示,约80%的肝性脑病病人血液及脑脊液中的氨水平升高,增多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使脑代谢和功能障碍,导致肝性脑病。采用各种降血氨的治疗措施有效,因此,氨中毒与肝性脑病有密切关系。
11.2.1.1 血NH+3增高的原因
氨清除不足或产氨增多,均可导致血氨升高,其中以前者占主导地位。
(1)尿素合成障碍,氨清除不足 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不全时,由于代谢障碍,ATP供给不足以及肝内酶系统受损害,导致鸟氨酸循环障碍,氨合成尿素能力降低,由组织代谢过程中形成的氨及肠道吸收的氨在肝内合成尿素减少,血氨增多。
(2)产氨增多 血氨主要来源于肠道所产生的氨。
1)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病人常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较多的氨。
2)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门脉高压,门静脉回流受阻,使胃肠道淤血,导致肠道细菌生长活跃,未经充分消化的蛋白成分增多,致使产氨增加。
3)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晚期可因合并肾功能不全发生尿毒症,由此引起氮质血症,血中堆积大量尿素弥散入肠腔,经肠内尿毒酶作用,产氨剧增。
4)肾脏产氨增加 肝硬化病人用排钾利尿剂时,排K+增加,排H+减少,因而同氨结合生成铵减少,氨弥散入血增加;另外,H+与Na+交换减少时,肾小管内H+即减少,则铵的生成也减少,氨弥散入血随之增加。
5)肌肉产氨增加 肝性脑病病人在前驱期出现烦躁不安与躁动,使肌肉活动增强,肌肉中腺苷酸分解,故产氨增多。
11.2.1.2 血氨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血氨增多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通过下列几个环节干扰神经细胞代谢。
(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正常时,脑细胞消耗能量较多,其能量主要依赖于血液葡萄糖氧化供给。氨主要是通过影响葡萄糖生物氧化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来干扰脑的能量代谢。氨中毒时脑组织以形成谷氨酸形式解毒,进入脑内的氨与脑细胞中的α-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消耗了大量的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反应物,当α-酮戊二酸减少后,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进行,ATP生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活动,从而产生功能紊乱,以至发生昏迷。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①由于进入脑内的氨增多,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形成谷氨酸,谷氨酸又在谷氨酰胺合成酶及ATP参与下,再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抑制性递质,消耗了谷氨酸-兴奋性递质;②氨抑制了乙酰辅酶A的生成,使乙酰辅酶A与胆碱结合生成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减少;③血氨升高时一方面增强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同时氨通过降低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抑制γ-氨基丁酸的分解代谢,导致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蓄积,加深神经中枢抑制。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氨可与钾竞争Na+-K+泵的结合引起细胞内缺钾,同时氨干扰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内外Na+和K+分布,影响膜电位的兴奋、传导。
(4)氨刺激大脑边缘系统 肝性脑病病人所出现的精神神经症状很可能与氨刺激大脑边缘系统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