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可起到直接中和毒素、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等生物学作用以清除抗原性异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在体外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是由Ig V区(尤其是V区的超变区)的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其V区与相应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必须吻合,同时借助氢键、范德华力等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并受到pH值、温度和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二)激活补体
IgG1、IgG2、IgG3以及IgM结合抗原后,抗体发生变构,CH2或CH3功能区暴露,而与补体C1q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G4和IgA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三)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
体内多种细胞表面具有Ig的Fc受体,当Ig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是指抗体、补体能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IgG与抗原结合后,其的Fc段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增强了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图3-5)。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l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xici-ty,ADCC) 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带有IgG Fc受体(FcγR)的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细胞毒性物质,从而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图3-6)。
图3-5 调理作用示意图
图3-6 ADCC示意图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IgE可在游离情况下,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结合,当变应原与其V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这种自然被动免疫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局部,在黏膜局部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5类免疫球蛋白都有结合抗原的共性,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其结构、体内分布、功能却各有特点。
1.IgG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约占血清Ig总量的75%。IgG多以单体形式存在,有4个亚类,即IgG1、IgG2、IgG3、和IgG4,IgG1含量最多。由于分子中铰链区的不同,各亚类的生物学和免疫学性质有一定差异。IgG主要由脾、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开始接近成人水平。IgG半衰期最长,为16~24d。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IgG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血清和细胞外液中,是机体再次免疫产生的主要抗体,在在抗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都属于IgG抗体。IgG(IgG4无此活性)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还通过其Fc段与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吞噬调理作用、ADCC和结合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 lococcal protein A,SPA)等作用。此外,IgG还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2.IgM 占血清Ig总量的6%~10%。IgM为五聚体(图3-3),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故又称为巨球蛋白。因分子结构巨大,一般不易透出血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对于防止菌血症和败血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理论上IgM的抗原结合价应为10价,但由于立体空间位阻效应作用,实际上常表现为5价。其凝聚作用及结合补体的能力强于IgG,具有重要的抗感染作用,但中和毒素及中和病毒的能力比IgG差。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在胎儿晚期已能合成。脐血或新生儿血液中如出现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IgM,表示胎儿期有相应病原微生物(如风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宫内感染。在抗感染中IgM也是最早出现的抗体,其半衰期短只有5d,所以血中出现IgM型特异性抗体,表示有近期感染,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类风湿因子也为IgM,还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和Ⅱ、Ⅲ型超敏反应。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IgM称为膜型IgM(mIgM)。
3.IgA 有单体型和双体型2种,在血清中IgA绝大多数是单体,称血清型IgA,占血清Ig总量的10%~20%,其免疫作用较弱。在外分泌液中的IgA主要为双体,称为分泌型IgA(SIgA),由2个单体IgA和一个J链及分泌片共同组成(图3-3)。主要由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
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初乳、呼吸道分泌物、胃肠液、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起到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中和毒素、溶解细菌和免疫排除的作用,是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母乳中的SIgA提供了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
4.IgD 在人血清中含量很低,约占血清总Ig含量的1%。IgD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其性能不稳定,极易被酶降解,故半衰期较短,约为2.5d。IgD为单体,确切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B细胞表面的IgD称为膜型IgD(mIgD),是B细胞的成熟标志。
5.IgE IgE为单体结构,在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极低,仅占血清总Ig的0.002%。IgE可通过Fc段与组织中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称为亲细胞型抗体。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入侵和I型超敏反应好发的部位。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发作时,局部的外分泌液和血清中IgE水平都明显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