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吞噬细胞是执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效应细胞,可及时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活化后还具有杀瘤效应,同时还可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免疫调节作用或介导炎症反应。DC还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分泌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并参与T细胞免疫耐受的形成。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等。

一、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以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对入侵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h,从血管内移出并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中,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能吞噬及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及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其吞噬作用可以通过IgG或补体的调理作用而增强。

吞噬细胞是执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效应细胞,可及时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吞噬细胞接触病原体:感染发生时,在局部某些细菌或其产物、某些补体裂解片段(如C3a、C5a)及促炎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间隙,迁移募集至感染炎症部位,对侵入的病原体形成“围歼”之势。②吞入病原体:聚集在炎症部位的吞噬细胞可通过两种方式吞入病原体,一是吞噬作用,即对较大的颗粒性物质如细菌等,通过伪足将细菌包围并摄入胞浆内,形成吞噬体,另一种是吞饮作用,即吞噬细胞靠近病毒等微粒物质,通过细胞膜内陷包绕病毒微粒形成吞饮小泡。③消化病原体:当吞噬体形成后,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在溶酶体内多种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病原体杀伤破坏、消化降解,并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大多数病原菌可以被杀灭消化,即发生完全吞噬。但是某些胞内寄生菌以及某些病毒会发生不完全吞噬,即虽被吞噬或吞饮,但不仅不能被杀死,它们反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使吞噬细胞破裂,未破裂的吞噬细胞还可成为它们的保护体,避免药物及抗菌物质对它们的杀伤作用,并随吞噬细胞扩散游走全身。

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发挥吞噬杀菌效应后裂解死亡。巨噬细胞兼备吞噬杀伤和抗原加工递呈作用,可将加工处理后抗原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供给T细胞,发挥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作用。巨噬细胞活化后还具有杀瘤效应,同时还可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免疫调节作用或介导炎症反应。

二、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少量存在。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故在靶细胞暴露的早期即可行使杀伤功能;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也可通过ADCC效应定向杀伤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NK细胞对上述靶细胞的识别机制与CD8CTL不同,但它们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即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表达FasL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凋亡。NK细胞可被IFN-7、IL-12和IL-18等细胞因子激活,活化的NK细胞不仅细胞毒作用显著增强,而且还可通过分泌IFN-γ、IL-2和TNF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三、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脏器,因具有很多分枝状突起而得名。根据DC的来源,可将DC分为髓系来源DC和淋巴系来源DC。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根据分布部位和分化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器官结缔组织的间质性树突状细胞、胸腺的并指树突状细胞、外周免疫器官的滤泡样树突状细胞等。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其吞噬能力较弱,但捕获抗原及递呈抗原的能力较强,而且DC有运动能力,能在体内搜寻特异性T细胞以递呈抗原,因此DC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而且DC是唯一能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是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DC还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分泌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并参与T细胞免疫耐受的形成。

四、γδT细胞

γδT细胞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T细胞,其TCR由γ链和δ链组成,此类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γδ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识别的抗原种类有限,主要是某些病原微生物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如感染后产生或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脂类抗原、某些磷酸化抗原和病毒蛋白等。它们对抗原的识别也与αβT细胞不同,即可直接识别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且不受MHC限制。

γδT细胞是皮肤黏膜局部参与早期抗感染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机制与CD8CTL基本相同。此外,活化γδT细胞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五、B1细胞

B1细胞是指表面具有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个体发育中出现较早,其发育与胚肝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B1细胞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类抗原。B1细胞接受相应多糖抗原刺激后,48h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在其分化过程中不发生Ig类别转换,也不产生免疫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