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细菌是根据细菌的生理需求和繁殖规律,用人工方法提供给细菌所需的各种条件来培养细菌。这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以及生物制品的研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调整其pH值,经灭菌后方可使用。根据培养基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以下几种: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等。
按培养基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其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液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增菌培养和细菌的鉴定;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的琼脂即制成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于保存菌种及细菌动力观察;若加入2%~3%琼脂即制成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分离细菌和保存菌种。
(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呈混浊生长、沉淀生长和菌膜生长。临床用的澄清透明的注射液如果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均表明已被细菌污染,禁止使用。
2.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少而较软,有鞭毛的细菌可沿着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周围培养基基本透明澄清。常用于细菌动力观察。
3.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菌落或菌苔。把细菌划线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一般经37℃,18~24h培养,单个细菌就可以生长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不同的细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及溶血情况各有差异,其特征可以作为细菌鉴别的重要依据。许多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菌苔。
二、培养方法
取待检菌标本或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置37℃培养箱内培养18~24h即有大量细菌生长繁殖。常用的有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人工培养细菌的主要目的是对传染性疾病作出病原学诊断,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在对细菌的鉴定、开发生物制品和传染病的诊断、预防接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模拟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培养基 2.菌落
二、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多数细菌在适宜条件下______________min分裂一次。
3.按物理性状培养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最适酸碱度是( )
A.pH 6.5~7.0
B.pH 7.0~7.3
C.pH 7.2~7.4
D.pH 8.2~8.6
2.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何期生物学性状最典型( )
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3.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条件( )
A.营养物质
B.温度
C.酸碱度
D.光线
四、多项选择题
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有( )
A.菌落
B.浑浊
C.沉淀
D.菌苔
2.根据细菌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 )
A.需氧菌
B.厌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3.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A.毒素
B.抗生素
C.侵袭性酶
D.热原质
4.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是( )
A.毒素
B.抗生素
C.细菌素
D.色素
五、问答题
1.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规律。
2.列出细菌的代谢产物并阐明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3.结合实际说出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王盛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