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有什么症状

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有什么症状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脓性细菌主要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故将这类细菌统称为化脓性细菌。病原性葡萄球菌一般引起皮肤黏膜、各种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也可引起败血症,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细菌。SPA这种特性使其可以作为免疫学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中的应用试剂。能使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裂解,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剥脱性皮炎,又称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该病主要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第一节 化脓性细菌

化脓性细菌主要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故将这类细菌统称为化脓性细菌。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化脓性细菌主要包括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革兰阴性球菌,如奈瑟菌属中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如假单胞菌属中的铜绿假单胞菌。

一、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styphylococcus)的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皮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数为腐物寄生菌,不致病。病原性葡萄球菌一般引起皮肤黏膜、各种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也可引起败血症,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细菌。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带菌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0%~50%,而医务人员的带菌率可高达70%以上,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临床上根据生化反应和色素等不同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和腐生葡萄球菌(S.saprophytics)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呈球形,直径约1μm,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繁殖后不规则地堆积成葡萄串状(图20-1)。菌体易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染色阳性,当衰老、死亡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革兰染色可为阴性。

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低渗环境中使细菌形态发生改变,如菌体膨胀或裂解死亡。

img99

图20-1 葡萄球菌

2.培养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是专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37℃生长良好。室温下(20~25℃)色素形成最佳。色素为金黄色,脂溶性,不溶于水,故培养基不着色,仅菌落着色。最适宜pH值为7.4左右。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孵育24~48h后,形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的菌落。直径通常为1~2mm。产生的色素使菌落呈现为金黄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溶血)。

3.生化反应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致病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分解甘露醇,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株不分解甘露醇。

4.抗原构造 葡萄球菌抗原构造复杂,其化学组成有多糖抗原、蛋白质抗原及细胞壁中其他抗原成分。较重要者为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

葡萄球菌A蛋白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抗体的Fc段结合后,抗体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SPA这种特性使其可以作为免疫学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中的应用试剂。如Fc段结合于SPA的IgG分子,Fab段与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后,可使金葡菌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目前,这种简易、快速的协同凝集试验,已广泛用于多种细菌抗原的检测。

5.抵抗力 金黄色葡萄球菌抵抗力强,为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的一种。在干燥脓汁中能生存数月,湿热80℃30~60min才被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磺胺类、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较敏感。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年增多,对青霉素G耐药菌株达90%以上,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6.分类 根据生化反应和色素等不同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3种。致病性葡萄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特点是:产生金黄色色素;凝固酶阳性;能分解甘露醇;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不分解甘露醇。表皮葡萄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因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类,毒力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致病物质较少、较弱,一般无致病性,在特殊条件下可成为条件致病菌。

(1)毒素 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葡萄球菌溶血素 致病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溶血素,能损伤细胞膜。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γ、δ、ε等,对人致病的主要是α溶血素。α溶血素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均有损伤作用。

2)表皮剥脱毒素 又称表皮溶解毒素。能使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裂解,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剥脱性皮炎,又称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该病主要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3)杀白细胞素 大多金葡菌能产生除溶血素外的另一种破坏白细胞的毒素,能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4)肠毒素 约50%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可产生该毒素。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为九个血清型,均能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其中以A、D型引起的食物中毒多见。肠毒素耐热,煮沸30min仍保持活性。

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可引起机体发热、休克及脱屑性皮疹,感染产毒株后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侵袭性酶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如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酯酶等。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到菌体外的游离血浆凝固酶,其作用是使纤维蛋白沉积在病灶周围,阻止杀菌物质及药物接触细菌,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另一种是结合于菌体表面的结合凝固酶,其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与菌体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转变成纤维蛋白而沉积于细菌表面,阻碍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杀灭作用。致病性葡萄球菌大多能产生血浆凝固酶,而非致病性葡萄球菌则不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因此凝固酶是鉴别细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1)局部感染 主要经伤口或毛囊汗腺侵入机体,引起化脓性炎症。其特点为病灶局限,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线,脓汁黄而黏稠。常见类型有疖、痈、毛囊炎、脓肿、麦粒肿、甲沟炎、蜂窝织炎、伤口化脓等。此外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

2)全身感染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在局部或器官感染的基础上,如治疗处理不当或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的全身感染。

3)尿路感染 多由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引起。

(2)毒素性疾病 与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有关。

1)食物中毒 食入含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1~8h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为主、伴有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虚脱或休克。多数病人在1~2d内恢复。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由剥脱性毒素引起,多见于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开始皮肤出现红斑、继之表皮起皱、出现大疱,最后表皮上层脱落。

3)毒素休克综合征 主要由TSST-1引起。起病急、高热、猩红热样皮疹伴有脱屑、低血压或休克,有些病人还出现呕吐、腹泻、肌痛等症状。

4)假膜性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人群中带菌率约为15%。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抑制了肠道内的优势菌,耐药性葡萄球菌趁机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肠炎。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腹泻物为大量水样便并有黏膜状物,假膜是由炎性渗出物、坏死的肠黏膜及细菌组成。

3.免疫性 人体对葡萄球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黏膜受损伤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葡萄球菌感染,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较弱,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根据疾病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标本。如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液;败血症取血液;食物中毒采取病人剩余食物或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镜检 制备标本涂片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根据细菌形态、排列方式及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涂片镜检并不能区别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3.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h后可长出典型菌落。若要观察溶血现象及色素,需延长培养时间,最佳温度是室温。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7.5%NaCl,可抑制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的其他杂菌的生长有利于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食物中毒的检测 取病人呕吐物或剩余食物作为标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孵育后取滤液注射于6~8周龄的幼猫腹腔,如注射后4h内幼猫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或死亡等现象,提示有肠毒素存在的可能。

5.药敏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变异。约9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成为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菌株。故对临床分离出的葡萄球菌株标本,药敏试验应作为一项常规检测,以便挑选出细菌敏感的药物。

(四)防治原则

(1)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2)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二、链球菌属

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的鼻咽部、胃肠部等处,大多为正常菌群不致病。病原性链球菌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化脓性感染、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及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链球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下列3种。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按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溶血现象不同可分为3类。

(1)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亦称为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菌落周围可形成2~4mm宽的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3)丙型(γ)链球菌(γ-streptococcus) 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菌体周围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按链球菌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D、E、F、G、H、K、L、M、N、O、P、Q、R、S、T、U、V 20个群,对人致病的溶血性链球菌90%属A群,但近年来B群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有增多的趋势。同群链球菌中因表面蛋白质抗原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型,例如A群链球菌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00个型,B群分4个型、C群分13个型等。

3.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要分类 可分为需氧、微需氧及厌氧链球菌3类。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前两类;厌氧性链球菌是口腔、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特定条件下可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μm,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种型及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呈短链。在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细菌多以成双或短链状排列(图20-2)。革兰染色阳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或菌体死亡,可表现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样结构。多数培养早期的幼龄菌可形成透明质酸荚膜,随透明质酸酶的产生荚膜逐渐消失。

img100

图20-2 链球菌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葡萄糖、血液、血清、腹水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才能良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值为7.4~7.6。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8~24h,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或半透明的小菌落(直径0.5~0.75mm),不同菌株有不同的溶血现象。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呈絮状沉淀生长。

3.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常用菊糖发酵和胆汁溶解试验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4.抗原构造 链球菌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核蛋白抗原 或称P抗原。用弱碱提取链球菌的产物中有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成为P物质。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 或称C抗原,存在于多数链球菌的细胞壁中,是链球菌分群的依据。

(3)蛋白质抗原 或称表面抗原,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成分,位于C抗原外层。A族链球菌的蛋白质抗原有M、T、R和S 4种不同性质的抗原组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5.抵抗力 链球菌抵抗力不强,60℃30min可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干燥的痰和尘埃中可存活数月。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敏感。链球菌的耐药性菌株很少见,治疗时青霉素仍为首选药物。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是人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有较强的侵袭力,并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1)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s,LTA) 围绕在M蛋白外层,与M蛋白共同构成A群链球菌的菌毛结构。人类多种细胞膜上均有LTA受体,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性。

(2)M蛋白 是A群链球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其毒性一方面表现为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M蛋白可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M蛋白与其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急性肾小球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3)外毒素 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①致热外毒素也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化学组成为蛋白质。致热外毒素能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皮肤红疹,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②链球菌溶血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根据对氧的稳定性可分为:溶血素O(steptolysin O,SLO)和溶血素S(steptolysin S,SLS)。SLO是一种含—SH的蛋白质毒素,对氧敏感,遇氧时—SH被氧化成—S—S—而失去活性,加入氧化剂后溶血作用可恢复。SLO对白细胞有破坏作用,致使细胞内溶酶体酶释放,破坏邻近组织,加重链球菌的感染;SLO对红细胞、血小板、神经细胞等有毒害作用,心肌对SLO极度敏感,可引起心肌损伤、心电图改变,加重心肌炎病变;SLO抗原性强,链球菌感染后2~3周,85%~90%的病人血清中可出现相应的抗体。临床上常用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试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作辅助诊断。SLS是有磷脂酶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对氧不敏感。动物实验证明,SLS能引起血管内溶血及肾小管坏死,并可抑制白细胞活性。

(4)侵袭性酶 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主要包括以下3种。①透明质酸酶:又称为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间扩散。②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液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③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分解脓汁中黏稠的DNA,使脓汁稀薄,有利于细菌扩散。链激酶和链道酶可联合用于化脓性伤口的清创,液化脓性分泌物有利于脓液及坏死物质的清除,并有利于抗菌药物进入感染的组织。

2.所致疾病 A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以上,所致疾病主要为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3类。

(1)急性化脓性炎症 包括以下疾病:①经皮肤伤口感染可引起脓疱疮、丹毒、蜂窝织炎、痈等。由于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类,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有血色为由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特点。②细菌可沿淋巴管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③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2)中毒性疾病 ①猩红热:由产致热外毒素的A群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肌和肾脏损害。②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由产生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的A群链球菌引起的以休克为主要症状的感染。可继发于皮肤伤口的感染,常伴有呼吸系统及其他多个脏器功能的衰竭,病死率可高达30%。

(3)变态反应性疾病 ①风湿热:常继发于A族链球菌感染的咽炎。潜伏期为1~5周。易感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发热、不适、游走性、非化脓性、多发性的关节炎以及全心炎(内心膜炎、心肌炎、心包炎)。严重者可导致心瓣膜肥厚、变形。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变现有水肿和蛋白尿等。其发病机制主要和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有关。

3.免疫性 人体感染链球菌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主要是抗M抗体,对同型的链球菌的再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猩红热后可建立牢固的同型抗毒素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标本。如伤口的脓液,咽喉、鼻腔等病灶的棉拭子,败血症时取血液等。检测抗体时取血清。

2.直接涂片镜检 脓液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脓液标本下观察时,细菌常呈双或以单个形式存在,而不是呈典型的链状。

3.培养 怀疑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应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培养基中加入10%CO2,常有助于形成典型的溶血现象。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平皿上数小时或数天后形成菌落。

4.抗原的检测 目前已有快速检测A族链球菌抗原的试剂盒。采用酶或化学方法从咽拭子中提取链球菌抗原后用酶免疫技术或凝集试验的方法测定细菌抗原。与细菌培养方法相比,此法更快捷。

5.血清学试验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链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病人血清中的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U以上。活动性病人抗体一般超过400U。②抗链球菌DNA酶及透明质酸酶试验: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四)防治原则

病人、隐性感染者、恢复期带菌者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传染源。对病人和带菌者应及时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空气、器械、辅料等应注意消毒处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皮肤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防止风湿热或肾小球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青霉素G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剂量要给足。

三、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S.pneumococcus)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亦常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少数有致病性,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瓜子仁或矛头状,常成双排列,钝端相对(图20-3)。在临床标本中细菌以单个或短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有毒菌株在机体内形成荚膜,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形成菌落细小、光滑、圆形、扁平、透明或半透明、周围有狭窄草绿色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自溶酶,因此,培养48h后菌落常因部分自溶使中央凹陷呈脐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初期呈浑浊生长,培养时间稍长后因菌体自溶而使培养液变澄清。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物质激活,促进菌体的溶解。

img101

图20-3 肺炎链球菌形态示意

3.生化反应 肺炎链球菌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大多数新分离菌株可分解菊糖;能被胆汁溶解。

4.抗原构造与分型 按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可分为84个血清型,用1、2、3、4等表示,其中以3型毒力最强。同型肺炎链球菌还可因荚膜多糖抗原的差异分为不同亚型。C特异性多糖抗原存在于肺炎链球菌细胞壁中,为各型共有,在钙离子存在时,可与血清中C反应蛋白结合。

5.抵抗力 本菌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56℃。有荚膜的菌株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干燥的痰液中可存活1~2个月。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均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主要有荚膜和神经氨酸酶。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一旦失去荚膜,细菌的毒力就会减弱或消失;神经氨酸酶能分解细胞膜糖蛋白,可能与其定居、繁殖和扩散有关。本菌还可产生肺炎链球菌溶血素O,能溶解红细胞、并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

2.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该菌寄生在正常人的口腔及鼻咽部,一般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当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营养不良者、婴幼儿或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易患该病。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

3.免疫性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可以获得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故同型肺炎链球菌的再感染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标本,如痰液、血液、脓液、脑脊液等。

2.直接涂片镜检 痰或脓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孵育24h后,挑选α溶血的可疑菌落作进一步鉴定。

3.鉴别试验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应加以鉴别。常用的试验有菊糖发酵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

(1)菊糖发酵试验 大多数新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可发酵菊糖,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能分解菊糖,故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2)胆汁溶菌试验 肺炎链球菌可产生自溶酶。胆汁可激活自溶酶,加速菌体自溶。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产生自溶酶,故加入胆汁后菌体不发生溶解。

(四)防治原则

青霉素G为首选治疗药物。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对万古霉素依然敏感。目前国外已采用23个型别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多价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接种后效果良好。该疫苗对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亦称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镜下常呈短链状或成双排列。血琼脂平板上形成α溶血环。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主要是龋齿和心内膜炎。

(1)龋齿 龋齿是一种常见病,与变异链球菌关系密切。变异链球菌可分解蔗糖产生高分子量、黏性很大的不溶性物质,如葡聚糖或果聚糖,将口腔中众多的菌群黏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其中乳杆菌进一步发酵多种糖类产生大量酸,导致牙釉质及牙质脱钙,形成龋齿。

(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常为上呼吸道中寄生的正常菌群。可随伤口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若遇到受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细菌可滞留并繁殖,引起心内膜炎,成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怀疑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时,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尽快取标本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同时应与肺炎球菌鉴别。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可选择青霉素类药物,但由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因此在治疗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内膜炎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度大的抗生素。

五、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N.menigitidis)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无芽胞及鞭毛,有菌毛。致病菌有脑膜炎奈瑟菌(menigococcus)和淋病奈瑟菌。非致病菌有干燥奈瑟菌、微黄奈瑟菌、浅黄奈瑟菌等。

(一)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脑膜炎球菌单个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或向内凹陷。在病人脑脊液,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无鞭毛和芽胞,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革兰染色阴性。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血液、血清或腹水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培养。最适生长温度37℃,低于30℃或高于40℃均不能生长。最适pH值为7.4~7.6。专性需氧,初次分离时需供给5%~10%的二氧化碳。培养24h可形成无色、透明、圆形、凸起、光滑、似露滴状的菌落。由于细菌可产生自溶酶,培养超过48h即死亡。

(3)生化反应 大多数细菌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脑膜炎球菌可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时若不及时移种,数日后菌体自溶。

(4)分类 根据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可分为A、B、C等13个血清群。以C群致病力最强。

(5)抵抗力 抵抗力弱。对干燥、寒冷、热、紫外线等均敏感。室温下3h或加热55℃5min内即死亡。在75%的乙醇、1%的石炭酸中均迅速死亡。对磺胺嘧啶、青霉素、氯霉素、头孢曲松等敏感。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包括荚膜、菌毛和内毒素。荚膜具有抗吞噬的作用;菌毛可黏附到易感细胞表面,利于细菌侵入;内毒素是脑膜炎球菌最主要的致病物质,当细菌侵入体内后自溶或死亡释放出来,导致高热、毛细血管栓塞、出血、皮肤淤斑、肾上腺出血等,严重时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2)致病性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人类是其唯一宿主。病人和带菌者是流脑的传染源。脑膜炎球菌通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部,平时正常人带菌率为5%~10%,流行期间带菌率可达20%~70%。大多数只表现为鼻咽炎或带菌状态。病菌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易感者为儿童和青少年。细菌侵入鼻咽腔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体免疫力的强弱密切有关,临床表现有三类,即普通型、爆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普通型约占病例的90%,病菌经鼻咽部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病人突发寒战、高热、皮肤黏膜上出现出血点或淤斑,继而细菌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引起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及脑脊液的变化;严重者有微循环障碍、DIC、肾上腺出血,导致中毒性休克,预后不良。少数病人为爆发型,起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在24h内危及生命。慢性败血症少见,大多为成年病人,病情可迁延数日。

(3)免疫性 机体对脑膜炎球菌的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群特异性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可激活补体引起溶血。此外,母体的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故6个月以内的婴儿极少患流脑。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因此流脑发病率较高。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取病人脑脊液或刺破皮肤出血淤斑取渗出物作涂片或培养。血液标本作培养。带菌者检测可取鼻咽拭子。

(2)直接涂片镜检 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与脑脊液标本在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后,接种到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上,置于含5%~10%CO2的环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镜检,并做生化反应及型特异性多价血清的凝集试验鉴定。

1)快速诊断法 依据是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及血清中存在脑膜炎球菌可溶性抗原。因此可采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有无相应的抗原。

2)对流免疫电脉 此法较常规培养法敏感,特异性高。一般1h内即可得到结果。

3)SPA协同凝集试验 将待检的病人脑脊液或血清与已知脑膜炎球菌IgG类抗体标记的产生SP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

4.防治原则 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关键是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提高人群免疫力。中国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临床观察表明对学龄儿童和成人保护率可达90%,流脑的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剂量要大。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或红霉素。

(二)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简称淋球菌(gonococcus),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奈瑟病主要侵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侵入黏膜下层,引起化脓性炎症。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淋球菌形态和脑膜炎球菌相似。革兰染色阴性,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8μm。常呈双排列,菌体相接触面略凹陷。脓汁标本中细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分布不匀,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慢性淋病则多存在于细胞外。本菌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部分菌株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培养。专性需氧,初次分离时须供给5%~10%二氧化碳,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5,培养24~48h后形成灰白色、半透明、圆形、光滑、小而致密、直径1~5mm的菌落。

(3)生化反应 淋球菌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其他糖类,氧化酶阳性。

(4)抵抗力 本菌抵抗力弱,对热、冷、干燥均敏感。干燥环境仅存活1~2h,湿热55℃5min死亡。在污染的衣物上可存活18~24h,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1∶4 000硝酸银溶液中仅能存活2min。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但耐药菌株愈来愈多。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主要有菌毛、荚膜、内毒素、外膜蛋白、IgA1酶等。菌毛可使细菌吸附于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上繁殖;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内毒素可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炎症反应。

(2)所致疾病 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传染源为淋病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病人分泌物污染的衣物、毛巾、浴盆等均有传染性。男性感染者表现为尿道炎、前列腺炎及附睾炎,排尿时带有黄色而黏稠的脓汁并伴有尿痛症状。在女性表现为阴道炎、子宫颈炎、可排出黏液性、脓性分泌物,进一步可发展为盆腔炎、女性不育症。当胎儿经过患有淋病的母亲产道时,可发生感染而导致淋病性眼结膜炎(又称脓漏眼),甚至可导致新生儿失明。

(3)免疫性 人类对淋球菌无天然抵抗力,淋病病人体内虽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无明显病后免疫作用,再感染和慢性感染者较普遍。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采取泌尿生殖道、眼结膜脓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标本制成涂片后,革兰染色镜检。如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内大量成双排列的革兰阴性球菌时,具有诊断意义。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淋球菌抵抗力弱,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湿保温,并尽快检测。将标本划线接种于巧克力色血液琼脂平板上。在5%~10%CO2环境中孵育24~48h,挑选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做生化反应等实验鉴定。

(3)细菌抗原的检测 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应用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淋球菌抗原。此类方法快速、简便。常用的有免疫酶试验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

(4)核酸检测 检测淋球菌特异的核酸序列。

4.防治原则 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预防淋病应取缔娼妓、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防止新生儿感染淋球菌,原始的方法是采用1%硝酸银对眼结膜有刺激作用,储存较困难。因此,目前常用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等替代硝酸银。对病人应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