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吸道感染细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所涉及的呼吸道感染细菌包括分枝杆菌属的结核杆菌、棒状杆菌属的白喉棒状杆菌、军团菌属的军团菌以及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进入肺泡,既被肺泡中吞噬细胞吞噬。少数病人因免疫力低下,结核杆菌可随吞噬细胞经血流扩散,引起全身粟粒性结核。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若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为阳性,表明可能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有免疫力。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细菌

本节所涉及的呼吸道感染细菌包括分枝杆菌属的结核杆菌、棒状杆菌属的白喉棒状杆菌、军团菌属的军团菌以及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上述细菌主要以呼吸道作为侵入机体的门户。

一、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简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多见。近些年世界上有些地区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应用等原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目前仍为重要的传染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弯的杆菌,常聚集成团,有分枝生长现象,(1~4)μm×0.4μm。无鞭毛和芽胞,镜下观察有荚膜,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常用罗氏培养基分离培养,经2~4周才可见乳白色或淡黄色菜花状粗糙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表面形成皱褶的菌膜。

3.抵抗力 结核分枝杆菌对70%~75%乙醇、湿热(62~63℃15min,70℃3min可杀死)、紫外线敏感,对酸(3%HCl或6%H2SO4)、碱(4%NaOH)、干燥、染料有较强抵抗力。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敏感,但不合理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4.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结核杆菌致病主要与菌体成分和荚膜有关。

(1)脂质 ①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及干酪样坏死。②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海藻糖,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③蜡脂D:是一种肽糖脂与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④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结核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2)蛋白质 结核杆菌具有多种蛋白质成分,其中结核菌素比较重要。它与蜡脂D结合可诱发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3)荚膜 具有抗吞噬、抗化学物质和黏附作用。

2.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结核病人。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其致病机制可能与细菌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及免疫反应有关。

(1)原发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进入肺泡,既被肺泡中吞噬细胞吞噬。因菌体有脂类成分,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裂解,释放大量细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此为原发灶。因机体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肿大称为原发复合征。原发复合征常能自愈,但病灶内常有一定量结核杆菌长期潜伏,不断刺激机体维持特异性免疫,也可作为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少数病人因免疫力低下,结核杆菌可随吞噬细胞经血流扩散,引起全身粟粒性结核。

(2)原发后感染 多见于成年人。结核杆菌可能是外来的,也可能是潜伏于原发病灶内的。由于机体已形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故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局限能力。因此,病灶常限于局部,一般不累及邻近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病灶可钙化而痊愈,也可被液化并排入邻近支气管,结核杆菌随咳痰排出体外,此为开放性结核,传染性很强。

3.免疫性 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虽能产生多种抗体,但由于细菌在细胞内寄生,故此类抗体无保护作用。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结核免疫属于感染免疫或称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机体在产生对结核杆菌特异性免疫的同时,也可有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二者均为T细胞介导的结果。

(1)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有无细胞免疫力、能否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其原理是细胞免疫和Ⅳ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注射一定量结核菌素诱导Ⅳ型超敏反应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细胞免疫状况。使用的结核菌素有两种,一是旧结核菌素(OT),系将结核杆菌接种于甘油肉汤培养基中,培养4~8周后加热浓缩过滤制成,主要成分是结核杆菌蛋白。另一种是纯蛋白衍生物(PPD),是OT经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纯化物。

(2)方法与结果分析 吸取OT或PPD 0.1mL(5U)注入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48~72h后观察结果。若局部无红肿硬结或直径小于5mm为阴性,表明机体未感染结核杆菌或未接种,无免疫力。若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为阳性,表明可能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有免疫力。红肿硬结直径超过15mm为强阳性,表明可能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检查。

(3)实际应用 ①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免疫效果的测定;②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辅助诊断手段;③在未接种卡介苗人群中作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④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取痰、支气管灌洗液、尿、粪便、脓汁、脑脊液、胸水、腹水等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或经酸碱处理浓缩集菌后涂片,经抗酸染色镜检。为提高检出率,可用金胺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结核杆菌显金黄色荧光)。

3.分离培养 必要时将处理后的标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培养。

近年来已将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应用于结核杆菌的快速诊断。对于活动性结核,可采用ELISA方法检测相应抗体来辅助诊断。

(四)防治原则

除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外,主要是接种卡介苗进行特异性预防。中国采用出生后即接种、7岁时复种(农村12岁再复种1次)的程序进行接种。

治疗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5个原则,注意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是传统一线抗结核药物,但近年有些医院采用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异烟肼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

二、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属于棒状杆菌属,俗称白喉杆菌,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Y形或栅栏状。无特殊结构,革兰染色阳性。用美蓝、奈瑟或Albert染色后可见菌体内的异染颗粒,是本菌的主要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图20-6)。

2.培养特性 为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常用吕氏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用亚碲酸钾血平板鉴别培养,前者可见细小、圆形、灰白色光滑菌落,后者由于细菌吸收碲盐还原为元素碲而使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

3.抵抗力 白喉杆菌对湿热(煮沸1min或加热60℃10min)和一般消毒剂(1%石炭酸1min,3%来苏儿10min)敏感,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广谱抗菌素敏感。

img104

图20-6 白喉棒状杆菌及其异染颗粒(×1 00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白喉毒素是白喉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为细胞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构成,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中心,B亚单位能与易感细胞膜的毒素受体结合。当B亚单位吸附至易感细胞膜受体上时,A亚单位即活化进入细胞内,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变性坏死。

2.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白喉病人或带菌者。多在秋冬季流行,主要经飞沫传播。细菌侵入鼻咽部黏膜表面生长繁殖,产生白喉毒素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坏死、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咽喉部充血、疼痛,由血管渗出的纤维蛋白将炎性细胞、黏膜坏死组织和细菌凝聚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而死亡。本菌不入血,但外毒素易被吸收入血,可与敏感组织如心肌、外周神经、肝、肾及肾上腺等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导致中毒性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周围神经麻痹及肾上腺功能障碍等。

3.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主要为抗毒素免疫。抗毒素可阻止毒素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结合,使A亚单位不能进入细胞。6个月以内婴儿可获得来自母体的抗毒素而获得被动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学检查 用无菌棉拭子从病人鼻咽假膜边缘取材,涂片后分别用革兰染色,美蓝或奈瑟染色后镜检。若发现典型的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结合临床可作初步诊断。进一步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及亚碲酸钾血平板上,培养后依据菌落特点、生化反应、涂片染色镜检等作出最后鉴定。

2.毒力鉴定 是鉴别白喉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试验。检测方法分体外与体内两类,体外法可用琼脂Elek平板毒力试验或SPA协同凝集试验,体内法可用豚鼠做体内中和试验。

(四)防治原则

对幼儿接种白喉类毒素(常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效果显著。接种方案为出生后3个月初种,3~4岁和6~8岁各加强1次。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可注射1 000~3 000U的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对白喉病人应早期足量使用白喉抗毒素,一般用2万~10万U肌内注射。注射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可采用脱敏疗法。在抗毒素治疗的同时,常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

三、嗜肺军团菌

军团菌属(legionella)包括39个种和61个血清型,从人体分离的已有19种,其中主要致病菌为嗜肺军团菌(L.pneumophila)。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为两端钝圆小杆菌,革兰染色阴性,但常规染色不易着色,多用镀银法或Giemsa法染色,分别染成黑褐色和红色。有菌毛和单端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2.培养特性 需氧,营养要求较苛刻,生长缓慢。在F-G(Feeley-Garman)琼脂培养基中,3~5d形成针尖大小菌落,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黄色荧光。在富含L-酪氨酸-苯丙氨酸琼脂平板上产生棕色水溶性色素。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分解马尿酸盐。

3.分型 有O和H两种抗原,根据O抗原分为15个血清型,其中1型就是1976年美国退伍军人中流行的严重肺炎的病原菌。

4.抵抗力 嗜肺军团菌在自然界可长期存活,自来水中可存活1年。耐酸,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嗜肺军团菌能产生多种酶类及内、外毒素,但确切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2.感染途径 嗜肺军团菌引起军团病,通过带菌的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常见的感染源为污染的空调和供水系统(中央空调冷却塔用水)。

3.所致疾病 军团病有两种临床类型。①肺炎型:是一种急性致死性肺部感染。死亡率在15%以上。②流感样型:病程短,症状轻,预后良好。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主要是痰、咽部分泌物、血液或肺组织活检等。标本采集后可直接涂片,镀银染色或特异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培养常用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培养基,接种置2.5%~5%CO2环境中,根据菌落特征,也可与利福平联合用药。

四、百日咳杆菌

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属鲍特菌属,简称百日咳杆菌,为引起小儿百日咳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卵圆形短小杆菌,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无鞭毛和芽胞。本菌需氧,营养要求较高,初次分离需用含有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B-G)培养基,培养2~3d后形成细小、光滑、不透明、银灰色露滴状菌落,菌落周围有狭窄溶血环。该菌常发生光滑型(有毒力)至粗糙型(无毒力)变异。其抵抗力较弱,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对多种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外毒素和内毒素。

2.感染途径 该菌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进入易感儿童机体后,以菌毛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导致细胞坏死,抑制上皮细胞纤毛的正常运动,影响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加之内毒素的作用,刺激支气管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痉挛性阵咳。百日咳潜伏期为7~14d,病程分3期。①卡他期:症状类似感冒,传染性最强。②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高调鸡鸣样吸气声。③恢复期:症状逐渐减轻。由于整个病程较长,接近一百天,临床症状又以痉挛性阵咳为主,故名百日咳。

3.免疫性 该病病后或预防接种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气管黏膜局部SIgA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可用鼻咽拭子取材,接种培养,根据菌落特点进行诊断。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进行早期诊断。常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苄西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