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感染细胞的详细步骤

病毒感染细胞的详细步骤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故其致病机制与细菌大有不同。某些病毒感染后,可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疾病复杂化。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CD4+的辅助性T细胞,使受染者因获得性免疫缺陷而感染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或发生恶性肿瘤而造成死亡。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亦可能是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由于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故其致病机制与细菌大有不同。病毒致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的损伤;二是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应答所造成的病理损害。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

(一)细胞溶解死亡

病毒感染机体后引起宿主细胞溶解死亡的现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的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主要是由于病毒的增殖可使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溶酶体酶,导致宿主细胞自溶;或是由于病毒的大量复制,严重影响了宿主细胞本身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代谢障碍而死亡。这种由病毒的增殖而使宿主细胞遭到破坏的作用,也称为杀细胞效应。

(二)细胞膜改变

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导致宿主细胞膜结构发生改变,此多见于有包膜病毒的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等。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后,以“出芽”方式向外释放子代病毒时,可使宿主细胞膜表面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从而成为免疫细胞进攻的靶细胞;也可由于细胞膜表面病毒蛋白的融合膜作用,致使受染细胞膜与相邻正常细胞膜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变,从而促使了病毒的扩散。

(三)形成包涵体

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胞质或胞核内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样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包涵体的形成是细胞被病毒感染的标志,在普通显微镜下即可查见。由于病毒种类不同,其包涵体的形状、在细胞内的位置及染色性有所不同,借此可协助诊断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狂犬病病毒可在感染的脑细胞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基小体;腺病毒在受染细胞核内可形成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除引起多核巨细胞病变外,还可在胞质或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四)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可将其核酸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使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即细胞转化。此种转化作用有可能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如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可能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原发性肝癌有关;EB病毒感染可能与鼻咽癌及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五)细胞凋亡

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本身或其编码蛋白可作为间接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使细胞质萎缩、核染色体裂解,形成凋亡小体。如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等。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

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或受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均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结果既可表现为抗病毒的保护作用,也可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病理损伤。

(一)体液免疫损伤

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宿主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当其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及NK细胞的参与下,通过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细胞溶解破坏;还有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抗原可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长期存在于机体血循环中,若循环中的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机体某些组织器官内,激活补体后即可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使机体发生Ⅲ型超敏反应。

(二)细胞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在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但CTL在抗感染的同时也可将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破坏而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三、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

某些病毒感染后,可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疾病复杂化。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CD4+的辅助性T细胞,使受染者因获得性免疫缺陷而感染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或发生恶性肿瘤而造成死亡。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亦可能是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