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菌的可遗传变异方式

真菌的可遗传变异方式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等可引起深部感染,均有特异性抗原物质。其损伤机制可能是由于真菌顽强的增殖及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机体抵抗力降低及菌群失调有关,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后及各种营养不良、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等。病变多样,因毒素而异。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在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粮油作物中,黄曲霉污染率很高,黄曲霉毒素含量可高达1mg/L。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结构比细菌复杂。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与细胞核。

(1)细胞壁 真菌的细胞壁一般由4层不同的结构组成。从外到内为糖苷类、糖蛋白、蛋白质、几丁质微原纤维。因缺乏肽聚糖,故真菌不受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作用。

(2)细胞膜 同其他生物的细胞膜,为双层磷脂膜并相嵌蛋白质结构。

(3)细胞浆 其中的亚细胞结构更接近于真核细胞,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亚细胞结构。

(4)细胞核 有完整的核形态及典型的核膜结构,不同种属的真菌染色体数目可以是不等的。

真菌细胞形态是多样的,同一种真菌在不同条件下其形态是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同一种的真菌保持特定形态。

真菌可分为单细胞型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单细胞型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菌或类酵母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这类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伸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又称霉菌(mold)。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两种形态可互变,此真菌称二相性真菌。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图25-1、图25-2)。

img124

图25-1 真菌孢子形态示意图

img125

图25-2 真菌菌丝、孢子形态示意图

二、培养特性

真菌营养要求不高,大多数真菌用麦芽汁或土豆汁培养基生长良好,医学真菌多采用沙保(Sabourand)培养基(2%蛋白胨,4%葡萄糖和2%琼脂,pH值4.0~6.0)进行分离培养,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经24h培养,单细胞真菌可形成酵母型菌落,为光滑、湿润、形态与普通细菌相似;而多细胞真菌生长较缓慢,特别是皮肤癣菌,需培养1~4周,其菌落多表现为绒毛状、棉絮状、粉末状并形成不同色泽。真菌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芽生、裂殖、有性生殖。

三、抗原性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等可引起深部感染,均有特异性抗原物质。临床可用真菌的抗原进行皮试,观察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协助临床诊断。

四、抵抗力

真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温度敏感,凡杀死细菌的温度均能杀死真菌。对1%~2%石炭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溶液等比较敏感。对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均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五、致病性

真菌的致病方式不同,真菌性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为外源性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和全身性真菌感染。如各种癣症、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其损伤机制可能是由于真菌顽强的增殖及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为内源性感染,如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与机体抵抗力降低及菌群失调有关,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后及各种营养不良、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等。

3.超敏反应性疾病 主要通过食入、吸入或接触真菌孢子、菌丝或其产物所致,如担子菌亚门的蘑菇菌孢子吸入后的过敏性间质性肺泡炎;曲霉、根霉、青霉、镰刀菌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真菌性中毒症 包括真菌中毒和真菌毒素中毒,如食用毒菇可引起急性中毒,食用真菌毒素亦可引起中毒。病变多样,因毒素而异。有的引起肝、肾损害;有的引起血液系统的变化;有的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硅状。

5.真菌毒素与肿瘤 目前有150多种真菌可产生毒素,近年来不断发现真菌毒素与肿瘤有关。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此毒素毒性很强,小剂量就可导致癌症。在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粮油作物中,黄曲霉污染率很高,黄曲霉毒素含量可高达1mg/L。大鼠试验饲料中含0.015mg/L既可诱发肝癌。其他致癌的真菌毒素还有如黄褐毒素也可诱发肝肿瘤,镰刀菌T-2毒素可诱发大鼠胃癌、胰腺癌、垂体和脑肿瘤,展青霉素可引起局部肉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