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细胞比容反映了全血中血细胞数量的相对值,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降低,而严重脱水病人则增大。血液的黏滞性来源于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分子间的相互摩擦。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机体生理性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以防止机体失血。血液可运输激素等化学物质到相应器官、组织细胞而参与体液调节。因此,血液可通过多方面的功能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图3-1)。如抽出一些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置于比容管中,离心沉淀后,血细胞可与血浆分开。比容管内血液分上下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即血浆,占总容积的50%~60%,下层深红色不透明的即血细胞。血细胞大部分是红细胞,其表面一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总量1%)。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图3-2),由于血液中的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故又称为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反映了全血中血细胞数量的相对值,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降低,而严重脱水病人则增大。

二、血量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即一个体重60kg的人,其血液量为4.2~4.8L。全身血液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贮存血量。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失血等紧急情况时,贮存血量将释放出来,以补充循环血量。

img26

图3-1 血液的基本组成

img27

图3-2 血细胞比容示意图

如果人体血量不足,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由于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可使其血量保持相对恒定。通常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可由心脏活动加强、贮血库血量的释放等机体的代偿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补充。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静脉血中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血浆中含微量胆红素呈淡黄色。空腹时血浆清澈透明;进餐后,血浆中可有悬浮的脂质微粒(食富含脂质的食物较多)而变得浑浊。

2.比重

正常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比重为1.025~1.03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黏滞性

血液的黏滞性来源于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分子间的相互摩擦。以水的黏滞性为l,则全血的黏滞性为水的4~5倍,血浆为1.6~2.4倍。血液的黏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

血液呈弱碱性,正常pH值为7.35~7.45,波动范围极小。血浆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高于7.45时为碱中毒。血浆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浆和红细胞中含有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功能的缓冲对,以及肺和肾的功能。

5.渗透压

正常人体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mmol/L,其渗透压相当于5790mmHg或770kPa。

四、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保护、维持机体酸碱平衡、水平衡、渗透压平衡和体温恒定等重要功能,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类血细胞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1.运输功能

血液是体内重要的运输工具。通过血液的循环流动把由肺吸入的O2和消化管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并将其代谢产物如CO2、尿素、水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从而保证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在临床治疗中的某些药物,也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相应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2.防御保护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球蛋白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入侵的重要防御机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机体生理性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以防止机体失血。

3.调节功能

血液可运输激素等化学物质到相应器官、组织细胞而参与体液调节。血液还可将代谢产生的热量运送到皮肤而散发到体外,以参与体温的调节。

4.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血浆和红细胞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如NaHC0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可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引起的pH变化。因此,血液可通过多方面的功能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