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颅的整体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颅骨借膜和软骨结合成一整体,保护脑、视器和前庭蜗器。
(1)颅顶面观颅顶各骨之间借缝紧密相连,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两顶骨与枕骨之间是人字缝。矢状缝后部两侧常有一小孔,称顶孔。
(2)颅内面观颅盖内面凹陷,两侧有树枝状动脉沟,是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的压迹。中线上有上矢状窦沟,沟两侧有许多颗粒小凹,为蛛网膜颗粒的压迹。
(3)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高低不平,由前向后呈阶梯状,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图1-13)。
图1-13 颅底内面
1)颅前窝正中向上的突起称鸡冠,两侧长方形的薄骨片称筛板,筛板上的筛孔与鼻腔相通,内有嗅丝通过。
2)颅中窝中部由蝶骨体构成,上面有垂体窝,此窝的前外侧有一与眶相通的视神经管,窝的后方为鞍背。在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脑膜中动脉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在骨面上形成树枝状的压迹。外侧部与颅后窝之间的长形隆起是颞骨岩部。
3)颅后窝中部是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倾斜面称斜坡。枕骨大孔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由此出颅。枕骨大孔后上方的十字形隆起是枕内隆凸,其两侧有横窦沟,继转向前下续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中部的孔是内耳门,通入内耳道,前庭蜗神经由此入颅。
(4)颅底外面观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分为前后两部分(图1-14)。前部中央是分隔口腔和鼻腔的骨腭,骨腭的前方及两侧是上颌骨的牙槽弓,其游离缘有牙槽。后部正中是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后上方的突起称枕外隆凸。枕骨大孔两侧有椭圆形的关节面称枕髁,与寰椎相关节。枕骨与颞骨岩部交界处有形状不规则的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是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后外侧的细长突起是茎突,茎突根部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此孔向上通面神经管,面神经由此出颅。乳突前方的光滑凹陷称下颌窝,与下颌头相关节,窝前缘的隆起为关节结节。
图1-14 颅底外面
颅底损伤
颅底的沟、管、裂、孔处多有血管、神经穿行,是颅底的薄弱部位,当颅脑外伤时,颅底骨折往往沿这些部位断裂,导致血管和神经损伤。由于硬脑膜与颅底紧密相贴,颅底骨折往往导致硬脑膜撕裂,出现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可出现脑脊液鼻漏和“熊猫眼”。
(5)颅侧面观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图1-15)。外耳门后方为乳突,前方的弓状骨梁称颧弓,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颞窝的上界为颞线,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的区域最为薄弱,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图1-15 颅侧面(左侧)
(6)颅前面观颅前面中部是骨性鼻腔,其上部两侧为眶,容纳视器(图1-11),下部是骨性口腔。
1)眶呈四面锥体形腔隙,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尖端斜向后内,经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神经由此出颅;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孔,眶下神经由此出颅。眶内侧壁的前下部有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与鼻腔相通;外侧壁与上下壁交汇处有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布于眼的血管、神经由此通过。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的中央,由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上壁借筛板与颅前窝相邻,下壁是腭,分隔鼻腔和口腔,前方共同的开口称梨状孔,后方有成对的鼻后孔。在鼻腔外侧壁上由上向下有3个向下卷曲的骨片,依次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后方与蝶骨之间称蝶筛隐窝(图1-16)。
图1-16 骨性鼻腔外侧壁(右侧)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空腔,与鼻腔相通,共有4对,分别位于同名颅骨内(图1-16)。额窦位于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3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位时不易引流,临床易发生慢性炎症。鼻旁窦有助于减轻颅骨的重量,并且在发音时起到共鸣的作用,从而形成每个人声音的个性特征。
4)骨性口腔由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骨围成。顶即骨腭,前壁及外侧壁由上、下颌骨的牙槽及牙围成,底在活体由软组织封闭,向后通咽。
(7)新生儿颅的特征和出生后变化新生儿出生时,颅盖骨光滑且为单层,无板障。额结节和顶结节显著。由于新生儿时期脑和感觉器官发育较早,致使脑颅相对较大。因咀嚼和呼吸器官,尤其是鼻旁窦发育迟缓,乳牙未出,使面颅狭小,约占全颅的1/8。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成,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各骨交处间隙较大,称颅囟。在冠状缝和矢状缝相交处有前囟,呈菱形;在矢状缝和人字缝汇合处有后囟,呈三角形(图1-17)。另外,还有顶骨前下角的蝶囟和顶骨后下角的乳突囟。
图1-17 新生儿颅
囟
前囟在1~2岁时闭合,闭合的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闭合延迟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临床上可通过触摸以检查新生儿囟的情况,协助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如前囟膨出,多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囟内陷,多见于重度脱水及营养不良。此外,前囟还是产前检查胎位的标志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