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肤结核病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属于分枝杆菌,根据致病性可分为人型、牛型、鸟型、鼠型等。引起人皮肤结核病的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其次为牛型结核杆菌。皮肤结核的感染途径有:①外源性感染:结核杆菌通过皮肤黏膜轻微损伤直接感染;②内源性感染:体内器官或组织已存在的结核病灶经血行、淋巴系统或直接传播到皮肤。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菌体成分的毒性作用及机体对某些菌体成分产生的超敏反应有关。
二、临床表现
由于感染结核杆菌的数量、毒力、传播途径的不同及机体免疫力的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类型分述如下。
(一)寻常狼疮
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面部,其次是颈部、臀部及四肢。典型皮损为粟粒至豆粒大鲜红色或褐红色结节,触之质软,探针可探入,用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称为苹果酱现象。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可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斑块,境界清楚。结节可自行吸收或破溃形成边缘穿凿不整的溃疡,愈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又可发生新的皮损,与陈旧皮损并存(图14-2-1)。自觉症状不明显。病程慢性,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图14-2-1 寻常狼疮
(二)疣状皮肤结核
为结核杆菌经皮肤损伤侵入而引起。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臀部等暴露部位。皮损初起为单一黄豆大暗红色小结节,逐渐扩大形成表面粗糙不平的疣状增殖性斑块,境界清楚,挤压时有脓液排出。皮损中央可自然消退,形成萎缩性瘢痕,边缘则继续向外扩展,周围绕以红晕(图14-2-2)。自觉症状可有微痒。局部淋巴结可肿大。病程慢性,可迁延不愈达数年至数十年。
图14-2-2 疣状皮肤结核(臀部)
(三)瘰疬性皮肤结核
又称液化性皮肤结核,常由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直接侵犯皮肤而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颈侧及上胸部,其次为腋下、腹股沟等处。初起为无痛坚硬可移动的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增多,成串排列,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呈暗红色,结节中心软化、破溃,形成溃疡及瘘管,排出干酪样稀薄脓液。邻近可陆续出现新的皮下结节,先后不断发生软化、坏死,形成多发性瘘管。瘘管在皮下相互沟通,交织成网状,久之,形成凹凸不平的索条状瘢痕,由于瘢痕挛缩可造成畸形或影响功能。病程迁延,经久不愈。
(四)硬红斑
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及其他体内结核病灶。皮损好发于小腿屈侧,数目少,常对称分布。初起为豌豆至蚕豆大坚硬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形成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块,境界不清,固定而硬。无全身症状,自觉灼热胀痛及触痛。皮损可自行消退,遗留红褐色色素沉着。但有时皮损可以软化破溃,形成边缘不整的深溃疡,排出淡黄色干酪样稀薄脓液,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病程慢性,易复发。
(五)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是一种结核疹。多见于青年人。皮损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关节附近为多,偶可发生于外阴部,多无自觉症状。初发损害为淡红色至鲜红色粟粒大散在丘疹,逐渐增大,颜色渐呈红褐色,周围绕以狭窄的红晕。部分丘疹可自行消退,但多数丘疹中心坏死,继而干涸结痂,痂下可见凹陷性小溃疡,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病程慢性,常成批出现。
三、组织病理
各种类型皮肤结核的组织病理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可见结核结节,即中心有干酪样坏死,其周围聚积成群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围绕以淋巴细胞浸润,有时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各型皮肤结核的临床特点,结合组织病理检查,一般不难诊断。寻常狼疮应与盘状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相鉴别;疣状皮肤结核应与着色芽生菌病相鉴别;瘰疬性皮肤结核应与孢子丝菌病及放线菌病相鉴别;硬红斑应与结节性红斑相鉴别。
五、防治
积极治疗系统结核病,对易感人群普遍接种卡介苗。
(一)全身治疗
原则为早期、足量、规则及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减少耐药,通常主张选用2~3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一般不少于6个月。常用药物及成人剂量为以下几种。
(1)异烟肼:300mg/d,空腹顿服。
(2)异烟腙:250~500mg,每日3次口服。
(3)乙胺丁醇:250mg,每日3次口服。
(4)吡嗪酰胺:500mg,每日3次口服。
(5)链霉素:1g/d,分2次肌内注射,总量约为60~100g。
(6)利福平:450~600mg/d,早晨空腹顿服。
(7)利福喷丁:600mg/次,每周2次,空腹顿服。
(二)局部治疗
寻常狼疮及疣状皮肤结核皮损局限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或采用冷冻、激光等治疗。
(梁云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