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自身敏感性皮炎
自体敏感性皮炎(autosensitization dermatitis)亦称自体敏感性湿疹,是由于患者对自身体内或体表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一、临床要点
(一)病因及诱因
本病病因不清。发病前患者常先有钱币状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等原发病灶,如使用刺激性药物、并发细菌感染、受到机械性或物理性刺激等,导致原发病灶恶化,加之创面不洁或处理不当,都可使局部自身组织蛋白与药物等结合而形成抗原性物质,引起皮肤炎症反应。
(二)发病部位
皮损分布于四肢,尤以上肢为重,其次为躯干,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三)皮损特征
常先有原发病灶,并在原发病灶附近出现继发病灶。皮损多以群集粟米大小红色丘疹和浆液性小水疱为主,可相互融合,表面糜烂、渗液,形成薄痂,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偶可见玫瑰糠疹样皮损。掌和指侧亦可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类似汗疱疹样损害,自觉剧烈瘙痒。在原发损害减轻或消退时,继发病灶亦随之减轻或消退,反之则加重和扩大。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前先有某部位湿疹病史,以后泛发全身,皮损分布。对原发损害、继发病灶进行治疗,减少刺激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即可诊断。本病应与瘙痒病、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三、药物治疗
(一)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避免饮酒及服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外用刺激性药物,避免搔抓和摩擦等。
(二)全身治疗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4~8mg/次,3/d,口服;或10mg/次,2~3/d,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5mg/次,3/d,口服;或20mg/次,2~3/d,肌内注射)、赛庚啶(2~4mg,/次,3/d,口服)、酮替芬(1mg/次,1/d,口服),也可选用非镇静抗组胺药如阿司咪唑(10mg/次,1/d,口服)、氯雷他定(10mg/次,3/d.口服)、西替利嗪(10mg/次,1/d,口服;肾功能不全者,5mg/次,12岁以下儿童慎用)、特非那定(60mg/次,2/d,口服)等抗组胺类药物口服;维生素C等,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缓注,必要时可口服镇静剂。如有继发感染,应做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性强的抗生素治疗。对皮损泛发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刘华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