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疱疹样天疱疮
疱疹样天疱疮亦称嗜酸性海绵形成,1975年由jahlnsks首先命名。其特点为皮损类似疱疹样皮炎,组织病理主要见嗜酸细胞海绵形成。
一、临床要点
(一)好发年龄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其病因尚不清楚。
(二)好发部位
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以后可逐渐发至全身,口腔黏膜很少受损。
(三)皮损特征
早期为单发或多发的环状红斑,边缘略高起,在红斑基础上发生紧张性水疱或丘疱疹。尼氏征阴性。
(四)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
表现为表皮海绵形成,棘细胞间水肿以嗜酸细胞浸润为主,亦可见棘层内裂隙,水疱或嗜酸细胞性脓疱;很少见到有棘层松解细胞。
2.直接荧光免疫检查
可见表皮细胞间IgG或C3沉积。
3.间接荧光免疫检查
可发现血清内有IgG型自身抗体,一般滴度较低。
(五)自觉症状
病人常伴剧烈瘙痒。
(六)病程及转归
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但多数病例可用药物长期控制。少数可转变成寻常或落叶型天疱疮。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多形性损害,水疱紧张或丘疱疹,尼氏征阴性,剧烈瘙痒。表皮内嗜酸细胞海绵形成,则可做出诊断。临床尚应与疱疹样皮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疱疹样皮炎等病鉴别。
三、药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基本同疱疹样皮炎。
(二)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本类药治疗有较明显疗效,一般用泼尼松30~40mg/d,分3次口服,病情可得到控制,皮疹消退后维持用药10~14d,则可逐渐减量至最小剂量维持。2年左右可以逐渐停药。
2.氨苯砜
轻症患者可首选氨苯砜治疗,50mg/次,2~3/d。用药2周后病情得不到控制可加用或改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若用氨苯砜病情控制后,不可骤然停药,应逐渐减至最小剂量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
可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这样可以减少两类药用量,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硫唑嘌呤50~100mg/d,或环磷酰胺50~100mg/d,如果开始用小剂量激素或氨苯砜有效者,可不选免疫抑制剂应用。
4.抗组胺剂
对于有剧烈瘙痒患者可用抗组胺剂以止痒镇静,常用如西替利嗪10mg/次,1/d,氯苯那敏4~8mg/次,3/d,赛庚啶2mg/次,3/d,苯海拉明25mg/次,3/d。
(三)局部治疗
外用炉甘石洗剂,樟脑炉甘石洗剂,氯霉素氧化锌油,皮质类固醇类霜剂和乳膏,有继发感染者可用百多邦,新轻松软膏等外涂。
(韩应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