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线状IgA大疱疮性皮病
线状IgA大疱疮性皮病是Chorzelski和Jablonska于1975年首次报道。其特点是类似疱疹样皮炎或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病理示表皮下大疱,免疫荧光见在基膜部有IgA呈线状沉积。临床上分儿童型和成人型。
一、临床要点
(一)儿童线状IgA大疱疮性皮病
1.病因及诱因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病因尚不清楚。胃肠道疾病、感染和药物等与本病有密切关系。
2.好发部位
皮损分布广泛,以股内侧,臀部最多,面部损害多局限于口周围,少数病人有口腔损害。
3.皮损特征
损害以紧张性水疱,大疱为主,疱壁厚存在时间长,疱破后愈合较快,皮损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4.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内可有微脓肿。小肠黏膜活检无异常。免疫电镜病理检查示IgA呈线状沉积在表皮基膜带透明层.
(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病变部表皮基膜带有IgA呈线状沉积。
(3)血清学检查:血清中约60%病例可测到IgA抗基膜抗体。
5.自觉症状
病情轻重程度不一,一般常有瘙痒。
6.病程及转归
本病发病较急,病程慢性,周期性发作与缓解,2~3年后可逐渐减轻。待少年或成年后可完全缓解。
(二)成年人线状IgA大疱疮性皮病
1.病因及诱因
成年人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但女性多于男性。病因不明,常与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和药物等有密切关系。
2.好发部位
皮疹好发于身体各部,散在不对称,约有70%患者有口腔黏膜损害。鼻、咽、眼、食管、生殖器、肛门亦可受累。
3.皮损特征
皮损以血疱、水疱或大疱为主,多数水疱发生在红斑基础上。水疱成群集分布,与疱疹样皮炎类似。有时可出现环状、多形红斑样、荨麻疹样损害,周围常伴有水疱。疱破后可形成糜烂,创面愈合快。口腔损害表现为水疱,糜烂或可出现瘢痕形成。4.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早期损害组织病理可见真皮乳头内中性粒细胞沿基膜带呈线状浸润。有时可形成微脓肿或有空泡形成。成熟典型损害可见表皮下大疱,真皮内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见嗜酸细胞,陈旧损害嗜酸细胞浸润明显。
(2)免疫电镜:可见IgA呈线状沉积在透明板和(或)致密板下。
5.全身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可见瘙痒,口腔损害可出现局部烧灼,疼痛等。罕见有小肠病变。
6.病程及转归
病程慢性,预后较好。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儿童或老年人发病,典型皮损为水疱或大疱,瘙痒。基膜带见线状IgA沉积,不难诊断。临床应与疱疹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等大疱性疾病鉴别。
三、药物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氨苯砜
成人50mg/次,3/d。儿童2mg/(kg·d),分3次服用,应用1周后皮损可得到控制,以后可逐渐减量到最小剂量维持治疗。
2.皮质类固醇激素
用于较严重患者或用氨苯砜治疗无效或有不能用氨苯砜治疗者。采用泼尼松20~40mg/d,分3次口服。儿童可按体重0.5~1mg/(kg·d),分3次口服。1周后症状控制后可减量,以最小维持量维持治疗。
3.磺胺类
可选用磺胺吡啶,2.5~3.0g/d,分3次口服,或用磺胺甲氧嗪0.25~1.5g/d,分3次口服。有时对氨苯砜或激素有不良反应,或者禁忌者,选用磺胺类有较好效果。
(二)局部治疗
可选用有消炎、止痛、预防感染、促进皮损愈合的制剂如:炉甘石洗剂、雷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类霜剂、乳剂、氧化锌油、庆大霉素乳剂等外涂。
(韩应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