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光线性唇炎
光线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是唇部,尤其是下唇长期受强烈日光照射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唇部红肿、糜烂、脱屑、皲裂等,有时可发生癌变。
一、临床要点
(一)病因及诱因
本病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也可能与黏膜角质层对光线的防护作用较差有关。涂搽含有光敏感性物质的唇膏、口红也可引起。避免日光照射后症状减轻。
(二)好发年龄
好发于成年人,主要见于户外工作者。
(三)皮损部位
好发于唇部,尤其下层。
(四)皮损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型。
(1)急性光线性唇炎(acute actinic cheilitis):本型较少见,多发于日光曝晒后,好发于下唇。表现为唇部急性肿胀充血、起疱,继而糜烂、结痂,痂下有分泌物,感染后可形成浅溃疡,自觉有灼热感和刺痛,妨碍进食和说话。
(2)慢性光线性唇炎(chronic actinic cheilitis):可由急性过渡而成或发病即为慢性。表现为唇部干燥、脱屑,迁延难愈,久之使唇部组织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口唇表面出现皱褶和皲裂。自觉口唇干燥、发紧。
(五)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结缔组织嗜碱性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白斑期除上述改变外,棘细胞增生更为明显,并可见细胞异型及假上皮瘤样增生。
(六)病程及转归
病程慢性。长期不愈者下唇失去正常红色,出现粗糙、角化过度及大小不一的浸润性白色斑块,组织学上有表皮细胞异型性改变,即成为光线性白斑病(actinic leukoplakia),属于癌前期病变,有的最终可发生癌变。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与光线照射有关,诊断不难。本病须与唇部的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鉴别,前者病变局限,边界清楚,中央萎缩有黏着性鳞屑;后者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多伴有颊黏膜损害。
三、药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避免外界刺激因素,如避免日光照射、忌食辛辣食物、不涂口红和唇膏等。
(二)全身治疗
1.氯喹
能增强对紫外线的耐受性,抑制腺苷,抗炎,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和抑制成纤维细胞等作用。可口服氯喹0.25g/次,1/d。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色素变化和视网膜病变。目前主张采用0.125~0.25g/d,疗效相仿且不良反应较小。长期用药应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和眼底。
2.烟酰胺
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可改善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剂量为50~100mg/次,3/d,口服。
3.对氨基苯甲酸
有防光作用,0.3g/次,3/d,口服。
4.硫代硫酸钠
为非特异性抗过敏药物之一。硫代硫酸钠中的硫基有还原作用及解毒功能。用法为10%硫代硫酸钠10ml,1/d,静脉注射,10次为1个疗程。
5.维生素C
有促进结缔组织间质合成,增强毛细血管致密性,尚有抗组胺和缓激肽的作用。剂量为0.3~0.9g/d,分次口服,也可用0.5g加25%葡萄糖液20ml,1/d,静脉注射,如剂量高于1~2g,则须静脉滴注。
6.复合维生素B
参与体内代谢,减轻皮肤炎症,促进皮肤黏膜生长。口服剂量为1~3片/次,3/d。
7.皮质类固醇
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和皮质激素,以控制感染和减少渗出。
8.抗组胺药物
口服氯苯那敏、非那根等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三)局部治疗
1.防晒剂
唇部可涂抹3%氯喹软膏、5%二氧化钛软膏等,可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具有吸收、反射和遮蔽光线的作用。
2.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外涂氟轻松软膏等,有抗炎、抗毒、抗过敏及抗增生作用。曲安西龙混悬液(10mg/ml)加等量1%普鲁卡因,混和后病损内注射,0.5~1ml/次,每1~2周1次,疗效较好。
3.对干燥脱屑者
选用润滑霜、软膏或0.05%维A酸软膏涂布,以减少鳞屑和干裂。
4.5%氟尿嘧啶软膏
外用,3/d,连用9~15d,停药后2~3周痊愈。
四、其他治疗
对肥厚性病变伴有白斑病变或疑有癌变者,可冷冻治疗或手术切除。
(成爱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